“百车位停两辆理想”刷屏,车主不敢开车出门,黑产5元定制违停照

一场由算法推波助澜的集体霸凌,正将30万理想车主推上道德审判台。

地下车库灯光昏暗,一辆银色理想L9静静停在线内,挡风玻璃上却挂着一袋散发馊臭的垃圾——这不是意外,而是一场针对30万车主的集体猎巫。抖音屏幕亮起,地下停车场里一辆理想汽车斜跨两个车位,充电站中两辆理想车东倒西歪横跨车位线。

配文尖锐:“100个车位的停车场能停几辆理想?答:两辆!进口一辆,出口一辆!

2025年盛夏,这类视频如病毒般席卷社交平台。当算法不断推送“理想车主素质差”的片段时,凌晨三点某平台突然冒出45条标题雷同的视频,清一色标注着《以前真没注意,理想车主,没有意外,一律乱停车…》

“百车位停两辆理想”刷屏,车主不敢开车出门,黑产5元定制违停照-有驾

01 污名化狂欢:从段子到产业链的完美风暴

“理想车主=素质低下”的标签在社交平台完成三波裂变。最初是零星的真实违停举报,随后专业水军介入生产标准化内容,最终普通网民被算法裹挟加入这场集体嘲讽。

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跳出诡异订单:“接拍理想乱停车,5元一次”。一位MEGA车主试探性挂出服务,竟真有人拍下。对方要求明确:“拍张横在马路上的照片,不要理想ONE,只要MEGA,今天给到。”这不过是庞大黑产链条的冰山一角

理想产品负责人汤靖晒出的截图揭开产业黑幕:某“全国无门槛兼职群”系统化运作,收集“不规范行为”素材,图片每张5元、视频每条8元,允许AI生成“逼真”内容;恶意评论明码标价,普通评论1.5元,带图2元。任务派发者强调:“做任务即可,无需引战”

当定制负面内容的成本低于一杯奶茶,道德审判沦为流水线作业。云南某景区停车场,三辆并排的理想汽车因压线停车被拍成视频疯传,却无人提及当时车位已满、车辆只是临时停靠等接送选择性呈现成为抹黑标配——武汉某商场车库,理想L9因右侧柱子阻挡稍偏左停,被俯拍成“典型一车占两位”证据,而全景照片显示右侧空间根本不足以停车

这场风暴并非凭空而来。七月底理想i8发布会上,那场精心设计的“超级实验”埋下伏笔:2.6吨的i8以100km/h时速对撞8吨乘龙卡车,卡车驾驶室如纸盒般撕裂的画面引发物理定律质疑。当网友通过未打码方向盘认出卡车品牌,汹涌人潮瞬间淹没乘龙抖音评论区:“避雷此卡车品牌!”

卡车司机与理想车主的对立被人为制造。在《商业伦理与汽车营销》分析中,弱势群体获得更多同情,强势群体则沦为嘲讽对象。卡车司机一句“活着才有资格谈理想”的调侃,意外获得数百万点赞

02 数据迷思:规模效应下的认知陷阱

理想汽车累计交付136万辆,按比例计算,极端案例比国足进世界杯还稀罕。《交通安全研究》期刊2024年明确结论:违章行为在各品牌车主中分布并无差异。但统计学在舆论场节节败退。

理想L9车身长度超5.2米,转弯半径达6.15米,比普通轿车多出近1米。北京交通研究所数据显示,全尺寸SUV在标准车位停偏概率比中型车高37%,但完全压线仅占3.2%。当算法只推送这3.2%,公众看到的便是100%

平台算法完成偏见闭环。某车主被别车后搜索“理想”关键词,从此首页便被“不重样的乱停车视频”填满。北师大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承认因网络热点对特定群体产生刻板印象,仅23%愿主动验证信息真伪

交通心理学专家张教授点破关键:“大型车辆对驾驶技术要求更高,部分车主因车身尺寸显‘笨拙’,这属技术问题而非素质问题。”可惜理性分析总被情绪碾压,正如某车主自嘲:“温良恭俭让没人拍,就等着抓拍失控瞬间”

污名化产生现实反噬。上海车主陈女士的L9车窗被贴满“素质低下”纸条;广州某小区理想车辆遭恶意划伤;云南经销商反映,展厅客流量下降30%,潜在客户直言“不想被当成那种人”

“百车位停两辆理想”刷屏,车主不敢开车出门,黑产5元定制违停照-有驾

03 品牌攻防战:从碰撞测试到停车位

理想汽车的危机应对堪称教科书级反面案例。i8发布会卡车碰撞测试埋下隐患后,高管张骁在微博喊话“直播都行!”,将争议推向高潮。这种“零和博弈”式的公关,把自身成功建立在公开“羞辱”友商基础上,是种极其短视、缺乏同理心的行为

当针对车主的污名化海啸袭来,理想法务部终于射出三支箭:向平台投诉要求下架内容;以侵犯名誉权发起民事诉讼;向公安机关刑事报案追究“损害商业信誉罪”。声明强调:“这一行为突破商业竞争底线,挑战社会良知与法律尊严。”

维权行动却遭二次解构。声明发布当日,某短视频账号发布“理想法务部专车”特效视频:一辆喷涂“法务维权”字样的理想汽车横跨三个车位,点赞量破百万。网友调侃:“这停车风格很理想”

更深层矛盾在于品牌定位与用户画像错位。理想以“家庭高端”自居,售价区间30-50万,吸引大批新中产。但当他们发现开保时捷的邻居依旧斜眼看人,身份焦虑转化为停车位的领地宣言。有车主面对质疑竟称:“我花五十万买车还不能享受点便利?”这种心态被自媒体精准捕捉:“仿佛车价每涨十万,就能兑换成若干道德豁免券”

04 商战新形态:从攻击产品到污名化用户

汽车行业的黑公关已完成战术升级。过去攻击集中在产品层面:特斯拉“刹车门”、蔚来“续航虚标”。如今矛头转向更具破坏力的用户污名化——当品牌最宝贵的社群资产沦为攻击标靶,护城河瞬间变护城河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马自达因电影台词“你开马自达怪不得你塞车”与堵车强关联;特斯拉被贴上“单踏板幽灵”标签;宝马车主因霸占残疾人车位遭集体嘲讽。业内水军头目透露:“说AEB失灵需要技术参数,骂车主没素质只需要梗图”

产业化特征日益明显。从需求方(竞争车企或关联代理)到专业水军机构,再到二手交易平台提供“定制负面素材”的商家,最后经社交平台算法放大——黑色产业链每个环节都精准咬合。比亚迪曾悬赏百万打击恶意行为,蔚来、小鹏等组建反黑联盟,恰恰揭露了黑产渗透之深

污名化直接影响市场表现。理想i8上市一周紧急调整配置版本,从Pro/Max/Ultra三版统一为MAX单配置,变相降价引发首批用户不满。更致命的是,7月交付量仅3.07万辆,同比暴跌39.74%,股价五日蒸发300亿港元

“百车位停两辆理想”刷屏,车主不敢开车出门,黑产5元定制违停照-有驾

05 社会显微镜:停车位里的阶层战争

当一辆理想汽车斜停进车位,后视镜折叠角度都成为社会阶层密码。某女子开理想L7回村遭遇宝马鄙视链,亲戚一句“30万就该买宝马”让她全程黑脸。而L9车主淡然道:“当我需要车来证明自己时,说明我还不配这辆车。”

消费主义将汽车异化为阶层符号。车企广告从“家庭责任”到“阶层跨越”,从“生活仪式感”到“社交货币”,汽车从代步工具被包装成人生勋章。当买车变成身份认同表演,科目一交规早被抛诸脑后。

算法时代放大了群体对立。某小区业主群因“新能源车占油车位”争论分裂成两派,实地调查却发现38辆燃油车中14辆违规停放,7辆新能源车仅1辆压线。北师大研究指出:人们更倾向记住符合偏见的个案,忽略反例

这场闹剧最荒诞一幕出现在某高端商场:三位并排占位的理想车主为挪车问题大打出手,交警将三辆车全拖走。围观者拍下视频配文:“体面不是靠钱买的,丢人现眼倒是能靠钱加速”

深圳某小区地下车库,保安老张最近多了项任务:提醒理想车主“停正些”。一位L9车主苦笑:“开了三年零违章,现在每次倒车入库都冒汗,生怕被拍。”他的车窗角落,理想官方新贴纸隐约可见——“规范停车,共建和谐”,这是风波后交付中心给每辆车的标配

二手车平台跳出诡异订单:“求购理想MEGA事故车,高价,越快越好”。屏幕另一端,AI正生成新的“乱停照片”,单价已涨到10元。算法牢笼中,这场针对特定群体的道德围猎远未终结,正如某学者预言:“今天挨骂的是理想车主,明天保不齐轮到其他群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