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格局因ADS4重塑

赛力斯问界系列,42.69万辆年销量,2024年净利润55-60亿元,这些听起来都挺亮眼的。但等你再看一眼,它们还欠华为115亿元股权款,单车净利只有1.29万元,而且每台车得交给华为3.67万元的“智驾服务费”。再换个角度想,赚1.29万,但要掏3.67万……这生意,你说它能稳吗?

很多人看到这个数据都会第一反应:“这也太不正常了吧?不赔到裤衩都剩不下?”但别急着下结论,拆开看会发现,这事没那么简单,也没那么危险。

智能驾驶格局因ADS4重塑-有驾

先把数字捋清楚。赛力斯靠问界系列翻身了不假,从四年亏损到销量爆发,年销42.69万辆,净利润能上到55-60亿元,看上去很风光。可实际利润率并不高,1.29万元的单车净利,比亚迪都能做到1.49万元(2023年数据),特斯拉更是超过2万元。再加上每车3.67万元的“华为税”,赛力斯确实是辛辛苦苦“打工”,一大块利润都被华为拿走了。

智能驾驶格局因ADS4重塑-有驾

这会让人联想到一个问题:赛力斯是不是太依赖华为了?没了华为,问界系列还能走得动吗?再加上那115亿元的股权款,这关系怎么看都像个“豪赌”。但问题是,这个赌局,它赌的到底是什么?

要理这个账,先得明白赛力斯和华为的模式。问界M9也好,其他问界系列也好,核心竞争力都靠华为的技术支撑,从座舱到智驾,再到背后的快速OTA升级。这就像是赛力斯花了钱买了华为的“灵魂”,短期内确实有效果,销量爆了,亏损扭转了,品牌也有声量了。可代价呢?是利润变薄,技术依赖性变高,长期自己想搞“自研”就更难了。

智能驾驶格局因ADS4重塑-有驾

但这模式,真就特别不靠谱不成吗?未必。往行业里看,赛力斯这种“依附式突围”,其实是中小车企里十分典型的挣扎方式。中小车企研发能力摆在那儿,想追赶特斯拉、比亚迪都太难了,自己试着“砸钱搞研发”可能死得更快。与其冒进,不如干脆抱上华为的大腿,靠着现成的技术当个“代工厂”,至少先把命保住。

咱再拉点同行来看,比亚迪和特斯拉是另一种打法。比亚迪2024年上半年投入了201.77亿元搞研发,背后是10万人研发团队支撑;特斯拉呢,研发投入虽然没比亚迪多,但FSD(完全自动驾驶)的技术壁垒和品牌价值撑着,毛利率还能保持在20%以上。这俩都是“能自己干就自己干”的自研派,底气足。但也不是谁都能这么干的。

智能驾驶格局因ADS4重塑-有驾

小鹏和理想呢?打法更有意思。小鹏现在拼命让高阶智能驾驶技术下沉到15万元价位的车,靠“科技平权”来抢市场。但你得承认,这种玩法短期内非常吃成本优化和算法迭代,研发压力也不小。理想稍微稳一点,聚焦家庭用户的定位,三款车都在30万元以上,利润空间还算健康,但智能化上还是得靠外采,底层逻辑和赛力斯其实有点像,只不过没那么“重华为”。

智能驾驶格局因ADS4重塑-有驾

再看传统豪强,比如奥迪。它索性直接搭载华为ADS 3.0,把智能驾驶技术装到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双平台上,甚至计划Q5L这样的燃油车也能无图城区NOA。但这动作的背后,奥迪核心智能化能力是让渡给华为了的。虽然技术补上了,但“灵魂”还在不在自己手里,真不好说。

所以从整个行业来看,赛力斯的模式,看似“偏激”,其实并非孤例。甚至可以说,这种打法是大部分中小车企当下的“必然选择”。核心技术壁垒太难突破了,与其硬扛,不如抱团。要么像赛力斯这样认准一个大腿,要么像某些车企一样多方合作。比如比亚迪,它也用华为ADS技术了,但非常克制,只用在方程豹这样的新品牌上,主力车型绝对“自主可控”。

智能驾驶格局因ADS4重塑-有驾

然后我们还得回头看一眼赛力斯“付出的代价”。3.67万元的华为服务费确实挺“吓人”,但华为提供的也不只是技术,还有供应链能力、品牌背书,甚至流量入口。问界系列的爆发,离不开华为在门店、渠道上的助推。所以这3.67万,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赛力斯在“交税”,更像是一种合作分成。至于115亿元的股权款,虽然压力大,但换来的不仅是华为的技术,还是一个“深度绑定”的生态位置。赛力斯倒不是被绑着走,而是主动找了个“保护伞”,短期看,代价划得来。

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完美的。最大的问题是,赛力斯能不能在华为的技术生态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单纯“靠华为吃饭”。如果后续销量放缓,或者其他车企加入华为生态导致竞争加剧,赛力斯会不会被挤出去?这是需要警惕的地方。但只要问界系列保持市场竞争力,赛力斯的账还是算得过来的。

智能驾驶格局因ADS4重塑-有驾

所以回头看,那些“吓人”数据背后,其实是一个相对清晰的逻辑。赛力斯选择了一条很冒险但也有效的路,通过抱住华为快速突围,先解决生存问题,再看能不能在生态里找到自己的节奏。未来它是继续走“依附式突围”,还是尝试逐步脱离华为做更多自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后续的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

总结下来,这事不算“不正常”,但确实是“高风险”。车企的生存逻辑在变,尤其是中小车企,技术路径的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赛力斯这场赌局,最终能不能赢,还要看它能不能把短期的“技术依赖”转化为长期的竞争力。现在看,至少它还在线上,对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