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返程高速堵成停车场,服务区充电焦虑这样破解

清晨六点,吴庄收费站的电子屏上,数字已跳至3万。站长管旭东站在监控大屏前,手指在平板上滑动,调出“智慧大脑平台”的实时车流热力图。他眯起眼,盯着G40与G42交汇处那团不断膨胀的红色——那是从合肥方向涌来的车流。他按下对讲机:“出口侧复式终端全部启用,潮汐车道准备切换,通知交警联动组前置。”声音不高,却让调度室里的十几双眼睛瞬间绷紧。

国庆返程高速堵成停车场,服务区充电焦虑这样破解-有驾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叠加,8天长假催生了“错峰返程”反致“双峰拥堵”的奇特现象。全国高速日均车流量突破1.5亿辆次,新能源车占比达20%,服务区充电桩“秒满”。而位于安徽全椒的吴庄收费站,作为G40沪陕与G42沪蓉高速的共用枢纽,日均车流超12万台次,是平日的三倍。10月7日,出口单向车流高达11.4万辆,电子屏上的数字一度逼近8万。这里不仅是华东交通的“咽喉”,更成了检验中国超大规模路网应急能力的试金石。而管旭东,正是这座“流量战场”的总指挥。

国庆返程高速堵成停车场,服务区充电焦虑这样破解-有驾

吴庄收费站的设计日均流量为3万辆,如今却要吞下近五倍的车流。管旭东的应对,始于一场“预判”。他依托2024年升级的“智慧大脑平台”,能提前2至4小时预测车流趋势。早在9月底,他就预判到节后“由西向东”的返程潮汐现象,并提前部署。9月28日起,他将出口1、2车道设为“潮汐车道”,通过系统一键切换方向,灵活应对流量变化。这一决策,源于他对历年数据的深刻记忆——2019年国庆,因未及时调整车道,出口曾瘫痪近6小时。“数据不会说谎,”他说,“但人得比数据快一步。”

国庆返程高速堵成停车场,服务区充电焦虑这样破解-有驾

真正的考验在10月7日中午到来。南京方向的车龙已排至5公里外,阳光炙烤着金属车顶,空气中弥漫着焦躁。一辆新能源车在匝道抛锚,续航仅剩30公里。管旭东立即启动联动机制:交警快速取证,清障车10分钟内抵达,事故车被拖离,未造成大面积堵塞。这是他推动的“微事故快处”机制首次在超高峰实战:证据留存、简易程序、即时撤离。一位路政人员回忆:“他要求所有处置必须在15分钟内闭环,哪怕少收一单费,也不能堵住一条道。”效率背后是巨大压力——若处置失当,舆情可能瞬间引爆。

为应对车流,吴庄收费站将原有36个车道通过增设复式、手持式终端,扩展至66个收费点位,单边小时通行能力提升至6000辆以上。这不仅是硬件叠加,更是流程再造。ETC车道采用“天线前置、栏杆后置”,客车40码过站不减速;异断面收费设计让大车小车各行其道。一位技术员透露:“管站常说,系统每快0.1秒,全天就能多放行几千辆车。”这种对毫秒级效率的执着,源于他对“通行权”的理解:“每一辆车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一次团聚,一次行程。堵住的不是路,是人心。”

国庆返程高速堵成停车场,服务区充电焦虑这样破解-有驾

在效率之外,管旭东坚持“服务即通行”。他在站区设置便民服务台,提供免费热水、药品和充电线;母婴室里常备温奶器;爱心食堂为滞留司机送上热饭。更特别的是,他们发放“乐游亭城畅玩券”,推介周边景点。“高速不仅是通道,”他说,“也该是旅途的一部分。”一位在服务区充电的年轻车主记得,管旭东亲自递来一瓶水,问她充电桩APP是否好用。“他不像站长,倒像同行的旅伴。”这种温度,与冷峻的流量数据形成奇妙平衡。

8天长假,86万台次车流平安通过。当最后一批返程车辆驶入南京,管旭东站在空旷的收费广场,听见风穿过龙门架的呼啸。他摸了摸口袋,里面还剩半盒润喉糖——那是他连续72小时值守的见证。吴庄收费站未被撤销,正因其不可替代的枢纽地位。而管旭东的实践,正成为全国智慧高速的样本:用数据预判,用机制兜底,用服务暖场。

国庆返程高速堵成停车场,服务区充电焦虑这样破解-有驾

未来,车流只会更大。自动驾驶、车路协同、能源补给网络,都将重塑收费站的角色。管旭东已在规划下一代系统:AI事故预测、动态定价疏导、光伏充电棚。他知道,下一次“流量海啸”终将到来。而他的答案始终如一:人在前,系统在后,路通人心才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