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大规模召回,23万辆汽车中,99%为i系列新能源车

最近车圈里有个事儿挺热闹的,估计不少开宝马或者正准备买宝马的朋友都听说了。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宝马汽车,在中国市场要召回超过23万辆车。

这个数字一出来,确实挺吓人的,毕竟23万多辆车,那可不是个小数目。

更让人有点意外的是,这次召回的车辆里头,有超过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宝马的i系列新能源车,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纯电动车。

宝马大规模召回,23万辆汽车中,99%为i系列新能源车-有驾

这消息一公布,很多人心里就开始打鼓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是宝马的质量出问题了吗?

我家的车在不在召回名单里?

别着急,咱们今天就把这个事儿从头到尾掰扯清楚,用大白话给大家说道说道。

这件事情的源头,是咱们国家的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8月8号发布的一个官方通知。

这个通知说,宝马(中国)和华晨宝马这两家公司,已经向国家备案了召回计划。

这说明召回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而且是企业主动进行的。

据了解,这不仅仅是在中国,而是一次全球范围内的行动,可见问题的影响面还是挺广的。

那么,这次召回的23万多辆车,具体是出了什么毛病呢?

其实,这次召回涉及的问题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硬件问题,另一类是软件问题,咱们分开来看。

先说说第一类,硬件问题。

这部分车数量不多,加起来总共也就一千多辆,不到这次召回总数的一个零头。

主要涉及的车型是国产的宝马X5和宝马5系,还有一辆进口的5系,可以说这辆进口车的车主真是“万里挑一”了。

宝马大规模召回,23万辆汽车中,99%为i系列新能源车-有驾

这些车的问题出在了一个叫“起动器发电机”的零件上,具体来说,是这个零件的电源连接器生产得不合规。

这个“起动器发电机”和它的“电源连接器”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咱们把它说得简单点。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是汽车发动机一个很重要的供电接头。

按照规定,这个接头应该连接得非常紧密,保证电流顺畅通过。

但是,这批有问题的车,这个接头可能没拧紧,或者说接触不良。

这就好比咱们家里用大功率电器,插头要是没插紧,时间长了接触点就会发热,甚至冒火花,很危险。

放到车上,后果就更严重了。

因为接触不良,电阻会变大,车辆在开着的时候,可能会突然熄火,失去动力。

在极端情况下,这个过热的连接点还可能引燃发动机舱里的其他部件,导致车辆烧起来。

您想,要是在高速公路上开得好好的,车子突然不动了,或者引擎盖里冒烟起火,那可真是太吓人了,是严重的安全隐患。

所以,宝马给出的解决办法也很直接,就是让车主把车开到4S店,由专业技术人员免费检查这个连接器。

如果发现确实有问题,就进行更换或者维修,把这个安全隐患彻底排除掉。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针对5系和X5的召回,是今年5月份一次召回的补充和扩大。

这说明宝马在发现问题后,一直在持续跟踪,发现还有一些受影响的车辆没有被覆盖到,所以主动扩大了召回范围,这种负责到底的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

宝马大规模召回,23万辆汽车中,99%为i系列新能源车-有驾

说完了这个硬件上的“小麻烦”,咱们再来看看这次召回的“大头”,也就是第二类问题,软件问题。

这部分可就厉害了,涉及了超过22万辆宝马i系列的纯电动车,几乎把宝马在中国卖的电动车型都点了一遍名。

不管是进口的i4、i5、i7、iX,还是国产的i3、i5、iX1、iX3,全都在名单上。

可以说,这次召回风波的中心,就是这些代表着宝马未来方向的电动车。

这些电动车的问题,和前面说的硬件故障完全不一样,它出在软件上。

官方的说法是“绝缘故障的监测机制问题”。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咱们再用个比方来解释。

纯电动车里头,最核心也最金贵的就是那个高压电池包了,它就像是车辆的心脏,能量巨大。

为了保证绝对安全,工程师给这个高压系统设计了一套非常灵敏的“安全卫士”,也就是这个“绝缘故障监测系统”。

它的任务就是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检查,看看高压电路的“保护外衣”有没有破损,有没有漏电的风险。

一旦它侦测到有危险,就会立刻采取最果断的措施——拉闸断电,瞬间切断整个高压系统的动力输出,防止发生触电或者起火事故。

这个设计初衷是非常好的,安全第一嘛。

宝马大规模召回,23万辆汽车中,99%为i系列新能源车-有驾

但问题就出在,这批宝马i系列电动车上的这个“安全卫士”,有点“神经过敏”了。

在某些特定的开车情况下,比如特定的温度、湿度或者行驶状态,它可能会出现误判。

本来车辆的高压系统好好的,没有任何漏电风险,但这个系统却错误地以为“出大事了”,然后就忠实地执行了它的最高指令:切断动力。

这一下,车主可就麻烦了。

你可能正开车在市区的主干道上,或者在高速上超车,车辆突然就失去了驱动力,电门踩下去一点反应都没有,车子只能靠着惯性往前滑。

虽然刹车和方向盘还能用,但这种在车流中毫无征兆地失去动力的状况,无疑会把驾驶员和乘客置于非常危险的境地,极大地增加了发生碰撞事故的风险。

针对这个软件上的“乌龙”,宝马给出的解决方案也很有现代科技感,那就是进行“软件升级”。

这对于车主来说,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因为不需要拆卸任何零件,也不用更换硬件,就像咱们给手机系统更新一样,把车开到店里,或者通过远程在线升级(OTA),让工程师给车辆的控制软件打个“补丁”,修正一下那个“神经过敏”的监测逻辑,让它以后能准确判断,别再乱报警、乱断电。

总的来看,宝马这次大规模召回事件,其实也给我们普通人提了个醒。

一方面,它说明了即便是像宝马这样以精湛工艺闻名的老牌车企,在传统的生产制造环节也依然有可能会出现疏漏。

这提醒我们,汽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课题。

另一方面,这次事件更深刻地反映出,当汽车进入了智能化、电动化的新时代,我们面临的安全挑战也发生了变化。

过去我们担心的是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机械部件出问题,现在,一行小小的软件代码,一个算法的逻辑漏洞,同样可能带来致命的安全隐患。

这也给所有的汽车厂家上了一课:在追求车辆越来越“聪明”的同时,必须把软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放在首位,进行更严格、更全面的测试。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次召回的背后,是咱们国家越来越完善的汽车产品缺陷监管体系在发挥作用,正是这种有力的监督,才能促使企业正视问题,保护我们每一位消费者的安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