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6年至1986年期间,奔驰推出了一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车型——W123。
1976年,奔驰的斜杠8车型有了新的继承者,那就是以W123为底盘代号的第四代E级轿车。
这款车型的设计风格让人印象深刻,展现出了奔驰上个时代独特的四方造型。W123的外观借鉴了1972年发布的W116代S级,车身线条更加平直,头灯也采用了当时奔驰偏爱的矩形设计。
值得注意的是,早期版本的低配车型虽然采用了矩形灯罩,但内部依然是圆形灯泡,只有高配车型才配备了真正的矩形大灯。尾灯则换成了带有横向饰条的玻璃灯罩,增添了一份气场。此外,W123还引入了许多新技术,如安全型转向柱,它能在正面碰撞时通过特殊机构溃缩,从而保护驾驶者的腿部安全。后续版本还可以选择配备ABS和侧安全气囊,进一步提升了被动安全性。
与前代车型相似,W123也提供了丰富的发动机选择,从2.0L到3.0L,涵盖汽油机和柴油机,包括四缸、五缸和六缸共11个型号。其中,搭载3.0L五缸柴油机的300D版本最受欢迎且耐用性出众。在伦敦-悉尼拉力赛上,四辆W123代的280Es参赛,分别取得了冠军、亚军以及另外两个前十名的好成绩,充分展现了其卓越性能。
有外媒曾这样评价:如果末日来临,你需要的生存车辆肯定是W123,它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奔驰车型。然而,在我看来,它可能还比不上五菱宏光。另一方面,W123的车身结构在斜杠8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衍生出了双门轿跑C123、旅行版S123、长轴版V123以及仅销售底盘的F123,产品线丰富多样。据统计,在美国街头随机询问路人,他们心目中的老奔驰形象大多与W123及其衍生车型紧密相连。
截至1986年停产,W123系列累计销量达到了惊人的270万辆,成为奔驰历史上最畅销的E级车型。据说,当时甚至有人愿意等待一整年的时间才能提车。这个数字令人瞩目,毕竟作为一款豪华品牌的入门车型,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实属不易。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两件重要的事情。首先,为了应对当时风头无两的宝马3系E21和E30代,奔驰在1982年推出了相应尺寸的W201车型,即后来C级的前身。这意味着E级终于不再是奔驰家族中的小弟角色。然而,W201的总销量为187万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了W123的销量表现。
其次,W123还曾以国产身份进入中国市场,而非进口形式。当年老红旗停产后,为了满足接待任务的需求,1984年在一汽与奔驰之间牵线搭桥,计划以CKD方式组装一批W123车型,并通过双方合作逐步消化技术。此外,奔驰还需提供其他至少5款车型的技术供红旗使用,因此短暂地成立了一汽-奔驰合资公司。
然而,由于时局的变化,最终仅有1000辆W123车型来到中国,其中828辆由一汽组装完成,包括200E、230E以及部分长轴版车型,其余则为进口。随后,一汽与奔驰的合作被迫中断,而奥迪则趁机而入。这1000辆W123车型被分配给各省作为高规格接待用车,在某次基辛格老爷子访华时,用于接待的便是这批车型中的一辆。
有趣的是,由于当时奔驰尚未有官方译名,因此一汽组装的这批奔驰车型在铭牌上印有的是“梅塞代斯-奔驰”,而在部分宣传资料上则出现了“默谢台斯-本茨”的译名,这也成为了一段有趣的历史插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