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百年来都在追求技术和销量,而电动智能汽车和蔚小理将流量推上了神坛,但流量却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便会伤及自身。
如果要为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汽车寻找一个营销标杆,东风日产N7必然是其中成功的典范,只不过上市前社交媒体一片赞誉之后,东风日产也感受到流量的凶猛。
东风日产最害怕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N7这一次能否挡得住潮水般的流量攻击,成功登顶合资新能源轿车第一,顿时充满了变数。
对于新品牌和新产品而言,被市场和用户“看到”是第一要务,“一键三连”流量堆砌的热搜虽然未必能带来成功,却是失败与否的关键因素。
在全民电动智能化的当下,造车新势力的问界、小米,传统车企的丰田和日产都被卷入了流量大战,但流量的反噬同时也来得比以往更猛烈,流量真不是一般人能玩得转的。
对于近年来依靠轩逸一款车型撑起半数销量规模,销量却年年下跌的东风日产来说,比其他车企都要迟来的新能源汽车,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否则就是万劫不复。
与合资车企新能源汽车的失败故事情节雷同,东风日产引进了日产全球纯电动SUV——ARIYA艾睿雅,甚至为它单独建造了一座全新工厂,却万万没想到一上市就被中国用户抛弃,武汉工厂也沦落为东风岚图代工厂。
在三缸奇骏消耗掉日产汽车昔日的品牌光环之后,新旧两代同堂销售的轩逸以“燃油车销量冠军”的身份,维持着东风日产最后一丝尊严,直到N7的到来。
日产汽车虽然是纯电动汽车研发历史最为悠久的跨国车企之一,但长期以来也只有一款聆风LEAF声名在外,其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是零存在感。
中高级纯电轿车N7横空出世,从新车品鉴、试驾到上市,东风日产似乎一夜之间脱胎换骨,拼尽全力扶持这款“纯电动天籁”。
以“日产大沙发”作为N7的宣传重点,甚至花费数百万元连续两次为头部媒体送出数百台汽车座椅改装的办公桌,N7多次成功登上了热搜榜。
大沙发、大屏幕和大冰箱一应俱全,在功能和配置直接拉满的背景下,东风日产给N7定出了一个亏本的售价,再加上各种限时免费赠送,或许就连东风日产的高层都不清楚这个价格是怎么拍下来的,目标就是打造第二款轩逸。
在N7上市即流量爆表的同时,东风日产法务部一纸声明,揭开了N7不为人知的秘密,双方争论的焦点是东风日产N7与东风eπ007的关系。
部分媒体细数两者之间千丝万缕关系的同时,东风日产却急于撇清两者的关系,甚至以官方通报的形式把这件事情闹得人尽皆知,留下东风汽车在争议中凌乱不堪。
丰田大胆承认与比亚迪和广汽集团合作推出中国市场专属的电动智能汽车,而大众则直接买下小鹏汽车来为其开发专属车型,东风日产N7的天演架构宣称自主研发,颇有与日产和东风撇清关系的意思。
以东风启辰这一残存不多的合资自主品牌为开端,东风日产拥有合资车企中领先的研发能力,但似乎一瞬间就为N7打造了一个天演架构,并且售价还要低于自主品牌车型,就连造车新势力也不敢这么硬着头皮吹嘘。
N7究竟是自研平台,还是采用东风汽车的平台,这件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超高性价比足以让其脱离无谓的争论。
然而,尝到了流量甜头的东风日产,对市场的质疑也是零容忍,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于是祭出了法务这一当下维权神器,以法律手段捍卫N7的未来。
这或许是东风日产要展示N7的产品力以及自研实力的自信,却反而让人看到其内心的不自信。合资车企从来都不会这么没底气,也不会这么沉不住气,因为它们从来都是靠品牌和产品取胜,无惧市场无端质疑,而这就是对自身能力的绝对信任。
东风日产很嘴硬,但它似乎忘记了自己在中国用户心中的分量已经越来越轻。流量或许可以换来一时的销量,却无法改变一个品牌的形象,三缸奇骏的教训东风日产不应该忘记。
低价满配,还有日产品牌的背书,N7确实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难得一遇的好车,东风日产内心必须对此有绝对的自信,因为只有N7的成功才能推动新能源转型,摆脱轩逸当家的困境。
但N7的流量或许来得太容易了,容易得让东风日产忘记了流量的反噬已经不是流量的玩法,它已经超越了常规营销思维。
退一万步说,当东风日产为了流量和声量送出去几百张沙发座椅,或许早就注定了它就会因为没送出去的那1张沙发惹得一身骚,而这也是东风日产跨界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对于合资车企而言,想要在中国市场活下去,转型是必经之路,流量也必须得有,但低调地搞销量才是正道,且看看广州和武汉是否能撑起N7销量的持续增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