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驾爆款来袭,超100万搭载量,最低价车型登场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热闹,值得咱们普通老百姓好好聊聊。

事情是这样的,先是华为那边高兴地宣布,用上他们家“乾崑”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在路上跑的已经超过一百万辆了。

这话音刚落没多久,长安深蓝汽车就推出了一个新款车,叫L07,让人吃惊的是,这车最低配下来,价格只要十三万多,而且全系列都带着华为这套智能驾驶系统。

这一下就把很多人给整不会了。

华为智驾爆款来袭,超100万搭载量,最低价车型登场-有驾

以前一说起高级的智能驾驶,大家脑子里想的都是那些几十万,甚至更贵的车才有的高级配置。

现在突然之间,十几万的家用车也能用上了,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华为技术。

这感觉就像是,以前觉得只有在大饭店才能吃到的招牌菜,现在家门口的小餐馆也开始卖了,价格还亲民。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一百万辆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

我们花十几万买到的这个“华为智驾”,跟那些四五十万车上的,是一码事吗?

这背后,到底是技术的进步真的给老百姓带来了福利,还是说这里面也有一些咱们得看明白的门道?

咱们先说说这一百万辆车意味着什么。

在任何一个行业里,当一个新技术、新产品有一百万人开始用了,这事儿的性质就变了。

华为智驾爆款来袭,超100万搭载量,最低价车型登场-有驾

它就不再是少数人尝鲜的小玩意儿,而是开始真正走进大家的生活了。

这就好比最早的智能手机,刚出来的时候大家还觉得稀奇,可一旦用的人多了,它就成了我们离不开的工具,没人再讨论“要不要用智能手机”了。

华为的智能驾驶现在就到了这么一个阶段。

想当年,也就三四年前,华为刚开始在车上搞这个城市里也能用的辅助驾驶功能时,很多人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觉得这东西太超前了,不靠谱。

但是现在,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华为自己公布,用他们系统的车,已经累计安全行驶了超过四十亿公里,这个距离什么概念?

都够在地球和太阳之间跑上十几个来(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回了。

还有那个智能泊车功能,大家用了超过两亿六千万次。

这说明什么?

华为智驾爆款来袭,超100万搭载量,最低价车型登场-有驾

说明大家是真的敢用,也乐意用,这套系统正在从一个“听起来很酷”的功能,变成一个“用起来很顺手”的工具。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循环:车卖得越多,跑在路上的车就越多,收集到的真实路况数据也就越多。

数据多了,系统背后的算法就能学得更快、变得更聪明,处理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就越强。

系统越好用、越安全,就越能赢得大家的信任,然后就有更多的人愿意买、愿意用。

华为现在基本上把这套流程玩得很熟练,就像我们手机系统升级一样,隔一段时间就给你推送一个新版本,让你的车变得越来越“老司机”。

据说,更新的ADS 4.0版本马上就要来了。

所以说,这一百万辆的背后,最大的变化是改变了大家的看法。

当一个功能不再需要厂商费尽口舌去宣传它的好处,而是像空调、音响一样成为车的默认配置时,它就已经成功了。

这是我们中国企业在智能汽车这个高科技领域取得的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值得我们骄傲。

华为智驾爆款来袭,超100万搭载量,最低价车型登场-有驾

当然,咱们也得实事求是地看看这一百万辆具体是怎么来的。

虽然华为说他们跟二十多家汽车品牌都有合作,听起来好像市场上到处都是华为智驾的车。

但实际情况是,根据最近的销售数据,这一百万辆里面,绝大部分的功劳都要记在问界系列车型的头上。

问界是华为和赛力斯深度合作的品牌,可以说是华为的“亲儿子”。

有超过百分之八十五的销量都是问界贡献的。

这说明了两件事。

一方面,这恰恰证明了华为的实力有多强。

它不光能提供技术,还能整合品牌、销售渠道、操作系统、芯片、算法,自己打造一个成功的生态圈,然后把车卖出去。

这种从头到尾的掌控力,是非常厉害的。

华为智驾爆款来袭,超100万搭载量,最低价车型登场-有驾

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在更广阔的汽车市场里,华为的智能驾驶系统还没有被其他品牌大规模地接受和使用。

它更像是在自己家里办了一场成功的宴会,但还没有成为整个行业都来光顾的公共餐厅。

再看看价格。

在深蓝L07出来之前,装了华为这套系统的车,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售价都在二十五万元以上。

这就给很多人一个印象,华为智驾是和“高端”、“豪华”这些词绑在一起的。

所以,这次深蓝汽车把价格一下子拉到十五万以下,意义就非常重大了。

它是在尝试告诉市场:高科技不一定就得是高价格,普通家庭也应该能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和安全。

那么,当这个技术真的要开始普及的时候,我们作为普通消费者,有几个问题必须想清楚。

华为智驾爆款来袭,超100万搭载量,最低价车型登场-有驾

第一个问题就是,不同价位的车,体验能一样吗?

一套软件系统,要装在二十多个不同品牌的、几十款不同的车型上,这是个巨大的挑战。

这就好比一个顶级厨师,虽然用的是同一种秘制酱料,但用它来做牛肉、鸡肉还是豆腐,味道和口感肯定不一样。

每辆车的底盘硬不硬、悬挂软不软、方向盘灵不灵、刹车和油门的反应快不快,这些都不一样。

同样一个“前方有障碍,请向左变道”的指令,在五十万的车上可能表现得行云流水,非常自然。

但在另一台十几万的车上,会不会就显得有些犹豫,或者动作有点生硬呢?

如果“华为智驾”这个牌子,在不同车上的表现差别太大,有的好用有的不好用,那时间长了,消费者就会感到困惑,这对华为的品牌形象也是一种伤害。

所以,如何保证在不同车型上都能提供一个稳定、优质的体验,是他们接下来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

第二个问题,也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安全的最重要的问题:这套系统能力的边界,厂商跟我们说清楚了吗?

华为智驾爆款来袭,超100万搭载量,最低价车型登场-有驾

以前买带高级智驾功能车的,很多都是喜欢研究新技术的车主,他们心里清楚,这只是“辅助”驾驶,系统有它的局限性,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

但是现在,一个对这些技术不太了解的普通人,买了一台十几万的家用车,他很可能会把“辅助驾驶”误解成“全自动驾驶”,觉得可以完全撒手不管了。

真正的危险,往往就发生在他对系统产生了信任,但系统又刚好遇到处理不了的突发状况的那一刻。

所以,汽车厂家不能只是在说明书里用一行小字写上“请注意路况,随时准备接管”就算完事了。

他们有责任用更直接、更明白的方式告诉司机,这套系统“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

比如,在什么样的道路上可以放心使用?

遇到它识别不了的复杂路口,会不会有清晰的提示音或者警告,提醒你必须自己开?

如果在使用智能泊车的时候不小心发生了剐蹭,这个责任怎么划分?

这些问题都不能模棱两可,必须在使用之前就让每一个车主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华为智驾爆款来袭,超100万搭载量,最低价车型登场-有驾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最实在的,就是成本和价值。

深蓝L07把价格打下来了,这当然是好事。

但我们也要看明白,它标配的系统叫“华为乾崑智驾ADS SE”。

这个“SE”后缀,通常意味着它可能是一个功能上有所简化的版本。

那么它和高配车上的“满血版”到底差了些什么功能,性能上有多大差距?

这些信息,厂家应该坦诚地告诉消费者。

十五万,可能只是买到了一张进入智能驾驶世界的门票,但要想体验最完整、最强大的功能,可能还是需要花更多的钱。

真正的技术普及,不应该只是让大家用上一个“青春版”,而是要努力把那个功能最全、安全性最高的完整版系统的成本降下来,让它也能进入普通人的购车预算里。

总而言之,华为智驾装车量突破一百万,并且开始进入十几万的家用车市场,这绝对是中国科技和中国制造的一大步,是值得我们自豪的进步。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条普及的路上,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

保证不同车型的体验一致性、把系统的能力边界和责任讲清楚、以及让真正好用的技术变得更便宜,这三件事做好了,智能驾驶才能真正地从一个时髦的科技名词,变成一项能实实在在提升我们每个人出行安全和便利性的基础服务。

这条路还很长,但开了个好头,未来值得期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