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谁在领跑集成式EHB

随着我这几年对汽车产业的持续追踪,越来越感觉到有些"看不见的角落"其实正默默改变着整个行业格局。说真的,当大家还在热议新能源车企谁家销量超车、谁家智驾领先时,一个小众但至关重要的技术赛道——集成式EHB(电子液压制动系统)已经在悄然掀起一场供应链革命。

老实说,制动系统就像人的"刹车脚",看似普通,实则关乎生死,尤其在自动驾驶时代,谁掌握了线控制动核心技术,谁就握住了智能汽车的"生命线"。

独家!谁在领跑集成式EHB-有驾

市场格局:外资主导下的国产突围

打开汽车圈的"技术隐秘角落",线控制动这块蛋糕究竟有多大?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去年国内市场有将近800万辆新车装了线控制动系统,预计今年这一数字会突破1000万。而且,2024年国内线控制动渗透率将首次超过50%,这意味着——你买的每两辆新车中,就有一辆搭载了这项技术!

不过,这个赛道长期被"德国佬"把持,博世、大陆等外资玩家占据约七成市场。好在,国产替代的春风已经吹起。想想十年前我们还在讨论国产ABS和ESP能不能靠谱,如今竟然有本土企业能在高端EHB领域叫板外资巨头了!

拿森科技:国产OneBox的破局者

翻阅各种产业报告和采访素材,我发现有家叫拿森科技的企业挺有意思。它2018年就实现了国内首个NBooster系统的大批量投产,随后又在2023年将更高级的集成式制动系统NBC2.0推向市场。

这就像是从"单科状元"到"文理兼修"的完美蜕变。

看一下市场数据就明白了:拿森的TwoBox方案月发货量已超8万套,OneBox单月出货已破2万台。累计出货超百万套的成绩,让它成为了国内第一家TwoBox"百万俱乐部"成员。更关键的是,它拿下了50多个定点车型,这在零部件界相当于"囊中有粮,心中不慌"。

长安、吉利、北汽这些国产一线品牌都在用拿森的产品,有些车型甚至实现了从最初的"试试水"(约30%供应量)到如今的"独家供应"(100%份额)。这种渗透力让人不由得想起当年华为手机的突围之路...

伯特利:另一匹黑马冲刺者

独家!谁在领跑集成式EHB-有驾

聊到这个领域,不能不提伯特利。作为集成式制动系统的首批量产供应商之一,伯特利在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出货量仅次于博世的IPB系统。听业内朋友说,它们的WCBS 2.0已经有不少车企定点,并计划明年量产。

有趣的是,伯特利还在同步建设年产60万套的EMB产线,这有点像是"弯道超车"的押注。

我一直认为,在高度竞争的汽车零部件行业,要敢于下注未来技术,但也得脚踏实地。伯特利这种"一手抓现在、一手抓未来"的做法,值得其他玩家学习。

其他玩家:各显神通的多元竞争

制动系统作为ASIL-D级别的核心安全件,进入门槛异常高。但这并不妨碍多元玩家的涌入:

利氪科技背靠一汽、北汽、哪吒,是首家实现OneBox规模化量产的科创公司;同驭汽车则从大学生团队创业起步,如今已经跻身行业前列;格陆博和比博斯特分别拿到了零跑、长城等车企定点...

还有两个特殊玩家:弗迪动力背靠比亚迪,菲格智能科技依靠长城,这种"厂商自建"模式在零部件领域越来越普遍。想想看,十年前谁能想到整车厂还会倒过来做零部件呢?

未来走向:整合与淘汰已成必然

行业有句老话:定点拿不到,转型找不到。

随着主流车企供应链收缩,窗口期正在关闭。未来2-3年,无论是外资巨头还是本土玩家,都将面临严酷的市场考验。我估计,那些无法快速占领市场、实现规模效应的企业,将成为第一批被淘汰的对象。

至于EMB(电子机械制动)技术,虽然被视为下一代制动系统,但受限于技术、法规、成本等因素,大规模量产可能还需等到2026年后。在此之前,具备丰富EHB经验的企业显然更有优势布局EMB赛道。

写在最后

要我说,国产EHB供应商正在经历一场"从学徒到匠人"的华丽蜕变。当年只能仰望外资的技术差距,如今已缩小到肉眼几乎难辨的程度。看着拿森科技、伯特利这些企业从无到有的崛起历程,不禁让人想起中国手机产业的发展轨迹。

或许,我们可以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也能像华为、小米一样,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毕竟,谁掌握了核心零部件,谁就掌握了未来汽车的主动权!

你觉得国产EHB企业能否真正击败外资巨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