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针对中国卡车的“双线围堵”
2025年10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从11月1日起对所有进口中型和重型卡车加征25%关税。这一政策直接瞄准了全球供应链,尤其是依赖美国市场的汽车制造商。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卡车约15.56万辆,占中国卡车出口总量的12%,而墨西哥作为中国卡车进入美国的主要跳板,也因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卡车加征50%关税,彻底堵死了中国卡车“曲线入美”的路径。
屋漏偏逢连夜雨。几乎同一时间,俄罗斯政府宣布自2025年7月30日起,禁止进口中国东风、福田、解放等品牌的卡车,理由包括“刹车性能不达标”“排放超标”等技术问题。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背后是俄罗斯本土卡车企业因中国产品抢占市场而发起的“保护性反击”——中国卡车在俄市占率从2022年的不足5%飙升至60%,直接挤压了俄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
美国的“国家安全”幌子,本质是“损人害己”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打着“保护美国工人”的旗号,实则是赤裸裸的贸易霸凌。美国前五大卡车进口来源国全是盟友——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德国、芬兰,这些国家的卡车供应链深度绑定美国本土零部件(比如墨西哥卡车50%的零部件来自美国),加税等于让美国自己人买单。更讽刺的是,美国本土卡车制造商如帕卡、沃尔沃早已实现本土化生产,关税反而成了“自己人打自己人”的闹剧。
对中国的卡车企业来说,这场围堵既是危机,也是转机。过去十年,中国卡车靠低价策略横扫全球,但美国市场始终是“看得见吃不着”的禁区。如今关税壁垒倒逼企业转型:
市场多元化:从“押注美国”转向东盟、中东、非洲。2025年7月,中国对东盟卡车出口增速达16.6%,远超美国市场增速。
供应链重构:车企加速海外建厂。东风在泰国、中国重汽在俄罗斯合资设厂,绕过关税壁垒的同时贴近市场需求。
技术升级: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比亚迪电动重卡已通过欧盟认证,续航和成本优势直击欧美痛点。
反观俄罗斯的禁令,看似是技术性壁垒,实则是地缘博弈的缩影。俄乌冲突后,中国卡车填补了欧美撤离的空白,但俄罗斯不愿长期依赖中国供应链。提高进口认证门槛、延长测试周期、加码关税,一系列操作直指中国车企的软肋——俄本土卡车零部件30%依赖中国进口,限制中国产品实为“逼自己人上位”。
全球化退潮下的生存法则
无论是美国的关税大棒,还是俄罗斯的技术封锁,本质上都是全球化退潮的阵痛。对中国车企而言,这场围堵敲响了两个警钟:
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新兴市场潜力巨大,但需警惕政策突变风险。
技术自主才是硬道理:从发动机到电池,从芯片到智能系统,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贸易战中“任凭风浪起”。
当美国试图用关税筑墙时,中国车企正在用创新凿穿天花板;当俄罗斯挥舞禁令时,中国车企已悄然布局本地化生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竞争力。
你认为中国卡车该如何突破美俄的双重封锁?是继续深耕技术,还是转向其他市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