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咱们今天聊点实在的。 我是真没想到,自己开了两年多的增程车,换成纯电之后竟然有这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不刚看到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吗? 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431.2万台,渗透率都快冲到57.8%了,里头纯电占了64.2%——这风向标已经明晃晃告诉我们,时代真的变了。
还记得七月份理想全系交付41011台,环比就涨了那么一丢丢1.3%;可极氪001单枪匹马就卖出14579台,一个打多个还不落下风。 这不就说明问题了? 增程还在靠车海战术守擂台,纯电却已经能单点爆破了。
我自己从2022年就开始做产品规划,对增程和纯电那点技术门道摸得门儿清。 咱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情绪渲染,就唠实实在在的用车感受。 去年十月份,我把那台跑了3.8万公里的增程M5转手了,好家伙落地两年直接跌掉31%! 我同事那台纯电小鹏G9同期才跌23%,二手车市场可真不留情面,账算得明明白白。
价格就更不用说了。 看看七月份的数据:800V平台的智己LS6起售价才22.49万,它对标的增程问界M7 Plus还要24.98万。 摆一起比比看? 智己电机功率579kW、CLTC续航750km,问界亏电油耗6.8L/100km。 拿电费算笔账,谷电0.38元一度,纯电百公里花不到6块钱;增程亏电跑一百公里得45块左右,差出七倍! 数字会说话,这笔账咱们消费者可得算清楚。
说到真实体验,那差距就更明显了。 我那台老增程只要电量低于20%,1.5T增程器就得飙到3500转发电,高速上车里噪音冲到68分贝;换了800V纯电之后,120公里时速巡航车内才60分贝,动力响应那叫一个干脆利落,完全没有迟滞感。 这种差别,开五分钟你就回不去了。
充电效率更是颠覆我的想象。 2025年国网数据显示,公共800V直流终端已经有2.6万个,比去年翻了一倍多。 智己官方桩功率350kW,我自己实测从10%充到80%只要14分钟,足足补进去64度电。 虽然增程车加油七分钟就能加满60升,但现在92号油每升8.35元,看着钱包瘪下去的速度可比充电时间差异刺激多了。
瞅见网上有个热评说“每天都有人替真实车主后悔”,拿了84个赞。 巧了不是,我就成了那个被“代表”的增程车主。 当初觉得可油可电真灵活,实际上每天通勤30公里,纯电续航照样得四天一充。 还有个点赞40的评论说“有家充就四五天一充”,我也装了7kW家充桩,但电池衰减被高频浅充加速了,一年健康度就掉到89%。
最扎心的是那个35赞的评论:“跑高速还想着充电的人不适合买增程”。 去年国庆我开增程从杭州到成都,1860公里油电混用综合能耗8.2L/100km,花了小两千油钱;今年五一开极氪001走同样的路,沿沪蓉高速充了四次电,总共才花412元,就算每次多休息25分钟,平均时速还快了6公里。 现实摆在这儿:高速快充早就不是稀罕物了。
现在增程品牌都在忙着转型,理想官宣2026年要出纯电L系列,问界也在搞900V架构。 厂家比咱们懂利润在哪,转身转得比谁都快。 有人说“电车不能纯电跑1000公里时,增程还是最佳选择”,但蔚来固态电池包今年四月已经实测CLTC 1032公里了——技术天天在进步,保守派容易变成被动派。
要我说,增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补能设施不完善时的过渡方案。 现在城市快充覆盖率都82%了,我真找不到理由再为“油电双保险”买单。 而且纯电车因为电池能量密度高,整备质量明显下降,比如智己LS6才2060kg,比同级增程轻了140kg,开起来明显更轻快。
说到最后不得不佩服厂家,真是拼尽全力了! 极越07、深蓝G318这些新车直接把800V高压和4C电池打到20万区间,价格战把增程那点成本优势挤得差不多了。
朋友们,看到这儿你们有没有什么想法? 这样的纯电车,你们会考虑吗? 要是换你们选,更看好哪种技术路线? 欢迎一起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