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汽车评测内容也层出不穷,成为了许多消费者购车前的重要参考。
大家看评测,图的就是一个真实、客观,希望通过专业人士的解读,了解一款车的真实性能。
然而,最近一位汽车评测人针对两款热门车型——极狐阿尔法T5和名爵MG4的续航评测,却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许多网友在仔细对比了他前后两次的评测言论和测试方法后,纷纷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评测这件事上,是否可以存在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
这种明显的“双标”行为,是否已经超出了个人观点自由的范畴,变成了一种对观众的误导?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
最初,有网友看到一个关于极狐阿尔法T5的民间续航测试,结果显示其续航达成率非常高,近乎一比一,表现相当出色。
于是,这位网友便向那位车评人提问,想听听他的专业看法。
该车评人的回应显得非常谨慎甚至带有一丝不以为然。
他表示,民间的测试随便看看就行了,不必太过当真。
为了支撑自己的观点,他还特意指出了那个测试的两个“问题点”:第一,他强调要注意测试的平均车速,当时的数据是每小时41公里,百公里电耗为10.8度电;第二,他暗示测试路段可能存在猫腻,比如“全程是从A点到B点,还是下坡”。
他这番话的言外之意非常清晰,那就是:在41公里每小时这种相对较低的平均速度下,又可能是在理想的下坡路况中,任何一辆电车都容易跑出好看的能耗数据,因此极狐这个成绩的含金量并不高。
到这里,虽然听着有些武断,但尚且可以理解为一种严谨的评测态度。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没过几天,这位车评人自己发布了对另一款车——名爵MG4的续航评测视频,而他这次所展现出的态度和评判标准,与之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视频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测试过程:总共行驶了226.7公里,耗时5个小时,最终得出的平均车速是每小时44公里,百公里电耗则低至9.1度电。
在公布这个数据时,他的语气充满了自豪和肯定,并用一种带有引导性的方式反问观众:“你们说这个电耗高还是不高?你们认为这个电耗优秀不优秀?”为了进一步凸显自己测试结果的“优秀”,他还特意拿其他测试作为对比,称“其他测试的平均车速是多少?三十几公里的比比皆是”,言下之意,自己的测试车速更高,因此数据更具说服力,也更能体现名爵MG4的真实实力。
当这两段看似独立的评测内容被放在一起对比时,许多网友都看出了其中的矛盾之处。
首先,最直观的疑问就来自于平均车速。
之前他评价极狐测试时,认为41公里每小时的均速是成绩优秀的主要原因,暗示这个速度太低,不具备参考价值。
可轮到自己测试名爵MG4时,44公里每小时的均速,仅仅比前者高了3公里每小时,就摇身一变成了“优秀”的代名词,成了值得骄傲和夸耀的资本。
这区区3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差,在实际城市与郊区混合路况的驾驶中,可能就是少遇到一两个红灯的区别,真的能够成为评判测试真实性的分水岭吗?
用如此微小的差异来定义“看看就好”和“非常优秀”,这把尺子的伸缩弹性未免也太大了。
其次,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测试条件的巨大差异,而这些差异在评测中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那位车评人当初质疑极狐测试可能是“全程下坡”,但事后有信息证实,人家的测试是包含了往返路程的,路况相对公平。
更重要的是,极狐的那次测试是在车内坐满四人、并且全程开启空调的满载状态下进行的。
反观这位车评人自己的名爵MG4测试,他为了证明能耗数据的“纯净”,特意展示了车辆的电耗构成图,其中驱动系统耗电占了绝大多数,达到93.7%,而空调系统的能耗仅为2.0%。
他自己也承认,测试时车里只有他一个人。
2%的空调能耗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在长达5个小时的测试中,空调几乎处于关闭状态,或者只是偶尔开启了极短的时间。
一边是四人满载加全程空调,另一边是单人驾驶加空调基本不开,这两个测试场景的能耗负担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在如此“轻装上阵”的条件下跑出来的成绩,再去和前者对比,并强调自己的“优秀”,这在逻辑上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再者,测试过程的透明度也值得商榷。
据了解,网友对极狐的测试采用的是长达10小时的全程网络直播,车辆中途不熄火,包括驾驶员吃饭休息的时间都计入总时长。
这种方式虽然会因为静止时间而拉低整体的平均速度,但它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普通人日常用车的真实场景,所有过程公开透明,无可争议。
而这位车评人发布的则是一段经过剪辑的5小时视频。
剪辑就意味着存在信息筛选的可能,一些不利于数据表现的片段,比如长时间的堵车、等待,都有可能被“优化”掉。
理论上,一个耗时更短、里程更少的测试,受到的意外干扰也会更少,数据表现理应更好。
可即便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最终的结果也并没有与前者拉开决定性的差距,这就更让人对其“优秀”的定义产生怀疑了。
这起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讨论,核心并不在于争论极狐和名爵这两款车究竟谁更省电,因为任何一款车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名爵MG4动力强劲,价格有竞争力,这些都是客观事实。
大家真正感到不解和失望的是,在一位以专业、客观为标签的评测人身上,竟然能看到如此灵活和不统一的评判标准。
专业知识本应是帮助消费者拨开迷雾、看清真相的工具,而不应成为包装主观偏好、引导舆论节奏的话术。
当评测的天平开始倾斜,当数据和事实的解读服务于预设的结论时,评测本身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相关汽车品牌的声誉,更严重的是,它透支了公众对于整个汽车评测行业的信任。
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流量固然重要,但建立在公信力之上的信誉,才是能够长久走下去的根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