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风光了好些年的客运站,真就没了吗?
2025年9月,随着成都昭觉寺汽车站的最后一班大巴慢悠悠地离开站台,这座陪伴成都人快30年的老车站“光荣退休”了。在它的巅峰时期,一天能迎送接近一万的乘客,算是挺厉害了。
昭觉寺汽车站退出舞台,也不是个孤例,实际上反映的就是如今中国公路客运行业的普遍写照。
数据显示,在2023年到2025年这两年间,全国范围内少了超过1000个长途客运站,其中不乏那些运营了几十年的老字号客运站。
从80年代崛起的客运站,一直都是交通行业里的明星,为什么仅仅十几年的时间就逐渐没落了呢?
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行业,现在还能重新崛起吗?
说到客运站,得先聊聊它背后那根坚实的大后台——公路客运。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铁路网还不算发达,线路密度很低,私家车那时还算是高档奢侈品,飞机更是只有“成功人士”才能享受到的交通方式。
那会儿,改革开放一启动,涌现出一大批想进城打工、搞生意的人,他们急切地渴望有一种既快又便捷的交通工具帮衬着他们的生活。
为了满足人们“出门方便”的愿望,公路客运行业逐渐繁荣起来。各种类型的客运车辆纷纷出现,有大巴、中巴、小车快客、班线公交以及城乡公交车等,这些不同车型能应对不同的出行距离,既方便了上班族,也为“出行难”的城乡居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在交通工具相对单一的时代,公路客运是当年交通市场上最靓的仔:
不用排固定班次,村口路边就能搭车;不用挤火车站,县城站就能出发;在中短途出行中,公路客运比火车快,又比打车划算。
由于满足“方便、省事、价格实惠”这些出行刚需,公路客运一开始就吸引了不少乘客。
在公路客运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很多客运站纷纷涌现出来,然而它们的主要目标并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填补公路客运中各种“漏洞”。
以前公路客运常常会碰到随意揽客和随意等车的情况,导致出行效率不高。而设立客运站作为固定的枢纽,把乘客集中起来,让车辆按点出发,这样一来,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要让公路客运做大做强,得把零散的部分整合起来,建立统一的站点,方便调度车辆和安排班次,这样才行。
客运站正是这个环节的核心管理点,确保多条线路、多辆车辆的有条不紊运行,为推动公路客运的规模化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说白了,客运站就是把公路客运从乱七八糟变得有章有节的必经之路,只有把那些漏洞都填补补齐,客运站才能真正开始盈利。
那么,差不多把所有漏洞修补完毕的客运站,是靠哪些途径来挣钱的呢?
中国有不少老牌子出名的客运站,比如武汉傅家坡客运站、湖北仙桃客运站啥的,那个时候车站每天运送的乘客都破万,窗口一天的营业额还挺高,能达到几十万元左右。
客运站之所以能拿到这么高的营业额,主要是因为它抓住了交通工具单一的时代红利,从乘客身上狠狠地摸了几把,一次又一次。
刚开始运营的时候,客运站为了吸引乘客,票价还算合理,但等到逐渐成熟之后,就开始忘记初心了,节假日涨价的情况真是屡见不鲜。
54岁的老张是大连人,2007年春节的时候,他的岳父因为生病去世了,收到这个消息后,他立马赶往妻子的老家辽宁朝阳。
那会儿正值春运,老张没买到火车票,只能选择坐长途客车,从大连到朝阳的车票价格也是一路上涨,从50元直涨到120元。
在那会儿,大家的平均工资刚刚突破千元,120元算不上小数,但老张为了回家,还是咬紧牙关买下了这张“天价票”。
老张的故事,估计不少人都曾经历过吧,那会儿节假日返乡的旅客,谁还没有被客运站那“突如其来”的涨价给“挟持”过?
客运站的那一套套路,直白得很:“现在搭车出行是大势,你们不坐我的,就得坐别人的;票贵也得买,没得商量!”
唉,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靠着薅乘客羊毛混得风生水起的客运站,如今即便主动降点价,客流量也少得可怜。
当客运站自以为自己是行业里的老大哥,向乘客随意涨价的时候,一些将彻底改变咱们未来出行方式的巨大力量已经悄悄崛起,准备对这些客运站来个致命的打击。
中国的高铁建设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谋划,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如今的中国高铁时速已经能达到350公里每小时。
高铁一出名,高速列车一 pricey,客运站长途线路的生意就被抢掉不少啦。
比如说,成都到宜宾的高铁光一个半小时就能到,反观大巴要晃三个多小时,遇上堵车还会拖得更长。
所以啊,即使高铁票价比大巴贵点儿,许多旅客还是心甘情愿多掏几块钱,偏偏钟情于那快得不得了的速度。
再者,高铁还支持线上选座,可不像车站买票那样非得排队,赶时间的时候,这点儿效率真是省事不少。
要是说高铁的速度折服了搭乘的人,嘿,私家车和网约车就是直击了大家“想自由”“图方便”的那点心思,狠狠地按了个刹。
自2001年中国融入WTO后,汽车市场逐渐对外敞开大门,在政策的带动下,私人买车逐步成为市场的主要趋势。
到2003年底,中国的私人汽车保有量已经从90年代初的82万辆涨到了430万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私家车早已普及到寻常百姓家,已经不算稀罕的东西了。
不管是远途还是短途,想走就走的心情都能实现,开到一半想换路线还能随时停下来调整,谁还愿意费劲巴拉去客运站排队坐车呀?
比私家车稍微晚一点,在2012年,滴滴、快的这些叫车平台陆续出现了,这也就意味着网约车的新时代正式开启啦。
叫车特别方便,乘客只要用手机上的app一点就行,还能随时看到司机在哪儿,预计啥时候到,价格也明明白白,公道得很。
说句玩笑话吧,就光是“价格透明”这一点,就能把客运站搞得满头大汗,跑得团团转。
这三位大神除了各自有拿手的本事,还都特别在意那份体验感。
高铁座椅宽敞又可以调节,跑起来挺稳,没有颠簸感,车内整洁又温度刚好,乘坐体验真是棒极了。私家车和网约车的舒适度差不多,能自己调控车内温度和音乐,座椅也特别贴合,随时还能停下来休息。
跟它一比,客车就显得空间狭窄,没有空调,座位也是固定的,还有异味等各种问题,根本满足不了现在乘客的需要。
因为这三者各自的优势实在太突出,还能带来客车难以达到的体验,所以当客运站看到高铁、私家车和网约车抢走了一大部分客流,即使他们用“票价打折一半”的办法试图吸引乘客,也很少有人愿意再回去了。
说直白点,即使是一位坐了几十年客车的老人,碰到高铁、私家车、网约车时也会心动,因为没人愿意和高速、自由、智能、干净的交通方式去竞争。
现实真是挺扎心的,高铁把赶时间的远程乘客一扫而空,私家车载走了追求自由的家庭,网约车帮忙接走了想省心的短途出行者,而客运站还在那儿傻站着,面对这新一轮出行潮,完全不知道该咋办。
到2022年底,全国有2800多个二级以上的公共汽车站,但靠“以商养站”能勉强赚点钱的也就20%左右,大部分其实都在亏本运营。
自从2012年以后,光广东那边就关闭了42个客运站,而在北京和上海,80%的客运站不是已经关门了,要么就是在等着通知被关闭。
遇到这样的情况,不少大小客运站都在琢磨着怎么转变方式,谋出路。
在这些里边,广东的长途大巴算是走得比较前的了,他们用各种灵活的办法,把自己弄得活蹦乱跳的。
以前,广东的客车按照传统的客运站模式运转,不光要经过繁琐的安检流程,车路线也是死板的,乘客就算想在途中下来都不行。
以前的乘客也就只能忍着,没有别的选择,但随着高铁、私家车和网约车崛起,渐渐地对传统客运站那僵硬的运营模式感到烦透了,纷纷抛弃了老旧交通,把钱都投向了更舒服、更高端的出行方式。
如今,广东客车这头也开始搞清楚了,采取了“两步走”的方案来应对。
第一步呢,既然客运站那边工作变得死板,那就干脆自己搞个独立的,路线自由灵活,不再受那边限制,自己来掌控。
第二步嘛,走高铁到不了的路,干高铁干不了的事,尽量多尝试新的方向。
虽然高铁跑得挺快,可线路一扎死,没法精准停到你想去的地点。而那种不依赖客运站的新型大巴,没有线路限制,能直接把车开到珠江新城的地铁口或者城中村的楼下,要便利多了。
那些高铁还到不了的乡镇、小山村,巴士也能顺路开进去,方便得很。
现在长途班车依然会建个微信群,乘客只要在群里说一声要去哪哪,只要凑够几十个人就安排发车,老熟客还能推荐点优惠,慢慢地就积累了不少人气。
特别是在珠三角这个人口密集的地方帮了大忙,一个城中村的楼 housing 就有百十个打工人,大学城里的学生也不少,坐个大巴三四十人就能出发,靠着“小而精”的特点,吸引了一波客源。
更贴心的是,现在的大巴可不像以前那“破面包”了,座位空间大,座椅还能调节,坐着不会觉得拥挤或者累;每个座位旁边还配有USB充电口,手机没电随时能充,甚至有些大巴还装了小桌板,泡面、放电脑都很方便,比以前舒服多了唉。
归根结底,广东的长途大巴之所以能站稳脚跟,主要是因为它把握住了精准的市场定位,满足了那些特定乘客的实际需要。
广东的大巴转型搞得挺漂亮的,帮不少城市找到了方向,比如四川的长途大巴也跟着学了几招,现在似乎又逐渐恢复了生机。
不过,客车都转走了,客运站还能撑得住吗?
就是这么个情况,客车一辆接着一辆地离开客运站自己跑,曾经红火一时的客运站,说不定真的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客运站逐渐没落,早就成了交通进步的必然结果。旧有的传统客运站遇到新兴的交通工具,一看就知道它们该让路了。
不过呀,我们还是得记住,那个铁路还不繁忙、汽车还不多的年代,客运站承载了许多人的出行梦想。它通过一个个固定的站点,把城市和乡村紧紧连接在一起。
或许,客运站会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但它代表的“启程与归途”的意义,可不能被忘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