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每天骑着电动自行车出门的朋友们可能都注意到了一个悄悄发生的变化,那就是在小区或者公共充电桩给车充电的时候,收费的明细好像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过去,我们扫码充电,手机上往往只显示一个总价,比如充一个小时一块钱,或者充满一次四块钱。
这钱到底是怎么算出来的,里面有多少是真正的电费,又有多少是运营商收的服务费,我们普通人根本就是一头雾水,只能人家说多少就付多少,感觉就像是开盲盒,心里总有点不踏实。
特别是看到不同小区的充电价格差得还不少,心里就更犯嘀咕了,这充电费用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门道?
如今,这个让无数车主感到困惑的“糊涂账”终于要成为历史了,全国多个城市已经开始行动,推出了一系列新规定,目的就是让电动自行车的充电收费变得明明白白,价格也更加亲民。
我们先来聊聊过去那种“打包价”收费方式到底问题出在哪儿。
其实,我们给电动车充电支付的费用,理论上应该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国家电网收取的电费,这部分是基础成本;另一部分是充电桩运营企业收取的服务费,这笔钱用来覆盖他们的设备投入、日常维护、场地租金以及合理的利润。
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运营商都把这两笔费用混在了一起,直接给我们一个总价。
这种做法对运营商来说,操作简单,而且利润空间非常不透明。
比如,一度居民用电的价格可能只有五六毛钱,给一辆常规电动车充满电(大约消耗1到2度电)的电费成本其实非常低,可能还不到一块钱。
但运营商却可以打包收取三四元甚至更高的费用,多出来的部分都成了他们的服务费和利润,而我们作为消费者,根本无法分辨这其中到底有多少是不合理的加价。
这就好比我们去餐馆吃饭,菜单上没有具体菜价,结账时老板只告诉你总共消费了一百元,至于是一盘青菜卖了五十,还是一份肉菜要价八十,你完全无从知晓,只能被动接受。
正是因为这种价格构成的不透明,导致了市场上充电服务价格的混乱。
不同品牌、不同小区的充电桩价格千差万别,车主们无从比较,更无法判断收费是否公道,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
这种现象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民生无小事,对于全国数以亿计的电动自行车用户来说,每天几块钱的充电费汇集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生活开支。
因此,为了规范市场,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在去年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的通知》,这份文件的核心要求,就是推行“价费分离”的收费模式。
所谓的“价费分离”,顾名思义,就是要求充电服务运营商必须将电费和服务费分开计价、分开标明。
现在,在许多已经实行新规的城市,比如北京近期就发布了相关的告诫书,而山东济南也明确将从今年10月起正式实施新规。
在这些地方,我们再去充电时,就会在收费页面上看到清晰的两项内容:一项是电费,明确标明每度电多少钱,并且这个价格必须严格执行政府规定的居民用电价格,不允许运营商私自加价;另一项是服务费,运营商可以根据自己的运营成本自主定价,比如每度电收取几毛钱,或者按充电时长收取。
这样做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让收费变得极度透明。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自己付的钱里,有多少是交给了国家电网,有多少是给了服务公司。
这就让我们心里有了一本明白账,消费得更加放心。
其次,它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当服务费被单独拎出来之后,就成了一个可以被直接比较的指标。
A公司的服务费高,B公司的服务费低,我们自然会用脚投票,选择性价比更高的那家。
为了吸引用户,运营商之间就必须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服务费,这样一来,市场的“无形之手”就会推动整体充电价格的下降,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广大的车主。
当然,仅仅实现价格透明还不够,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充电费用到底能不能降下来。
答案是肯定的,这次的政策调整是一套组合拳,降价是其中的关键一环。
新规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硬性规定,那就是充电设施用电必须执行居民合表用户电价。
这意味着,电费这一块的成本被牢牢锁定在了最低的居民用电标准上,彻底堵死了运营商利用商业电价和居民电价之间的差价来牟利的路子。
同时,为了进一步降低服务费,各地政府也正在积极想办法。
比如,鼓励通过发放财政补贴、协调降低充电设施场地的租赁费用等方式,来减轻运营商的成本压力。
运营商的成本降低了,他们自然也就有空间去下调服务费,从而让利于民。
这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目的就是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减负,让大家用车的成本更低。
可能有人会问,规范一个小小的充电收费,和城市的安全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那就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引导安全行为。
在过去,很多火灾事故的发生都与不规范的电动车充电行为有关。
为什么“飞线充电”(从高层住户家里拉一根很长的电线到楼下给车充电)和将电池拎回家里充电的现象屡禁不止?
除了图方便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省钱。
如果小区里的公共充电桩收费过高,很多人就会算一笔经济账:在楼下充一次电要花四块钱,而自己从家里拉线用电,成本可能还不到一块钱。
为了节省这笔开销,一些人便不惜铤而走险。
然而,这种行为的危险性极高,私拉的电线容易老化破损,在室内给电池充电一旦发生热失控,极易引发火灾,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根据相关统计,全国由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发生在充电环节。
现在,当公共充电设施的价格变得合理、亲民,充满一次电可能只需要一块多钱,与自己在家充电的成本相差无几时,那笔危险的“经济账”就不成立了。
人们会发现,为了每个月节省区区十几二十块钱,而去冒着引发火灾的巨大风险,是完全不划算的。
这样一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使用安全、规范的公共充电桩,从而从源头上大大减少了私拉电线和入户充电等高风险行为的发生概率。
可以说,合理下调充电费用,不仅是一项惠民的经济政策,更是一项成本低、效果好的公共安全治理措施。
当然,要彻底解决问题,除了降低价格,还需要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比如在小区里增建更多的充电桩,确保居民有足够、方便的充电位置,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