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苗蹿起来那一下,谁能想到一辆摩托还能有“葬礼”?宝马GS650的最后一程,直接点燃了摩托圈的朋友圈。什么仪式感、什么浪漫告别,统统都不如那一把火来得直接。有人看得热血沸腾,有人看得一脸问号,这年头连送别摩托车都能成热搜,还真不是我一个人在做梦。
前两天有人喝着啤酒在群里刷视频:“你看看,人家是怎么和老伙计说再见的!”说完还不忘拍一拍我那辆还在楼下喘气的雅马哈巧格100。化油器的老家伙,3万公里不到,机油喝得比我还挑剔,点火一声脆响,像是在提醒我,别忘了半年后咱俩就得各奔东西。政策说得明明白白,13年一到,不管你是刚跑完拉力赛还是天天窝在家里发呆,照样得下岗。仪式感?我觉得更像是被通知“毕业”,还不让补考。
年审、报废、环保,你说哪个不是摩托圈的“热词”?有时候真替自己这辆巧格不值——明明保养得比我自己还勤快,没出过大毛病,发动机比刚买新手机还灵敏。可到了报废那天,手续一盖章,谁管你用没用旧?有朋友半开玩笑地说,这政策就像让你跟刚学会骑自行车的孩子一起毕业,车子还没明白怎么撒欢儿呢,大人已经举着喇叭让它快点回家。
我也琢磨过,能不能像隔壁老王那样找个亲戚“过户”保命?车管所直接给我泼了盆冷水——最后一年想都别想。就算你家老人没驾照、天天坐家里数花瓣都没用。真要留,也只能当个摆设,偶尔晒晒太阳,连路都不让上。摩友群里一阵调侃,有人说以后要搞个“摩托纪念馆”,专门收留这些“被活埋”的老伙计。你别说,这主意一出,留言区里一堆人“+1”,看来摩托车主的情怀,比售后服务还靠谱。
有人说报废制度是为了安全,怕老车成街头炸弹。话是没错,可数据这玩意儿,有时候比段子还会骗人。你见过那些年检合格的摩托,每年跑得比出租车还少,发动机声音比隔壁女友的嗓门还甜。反倒是那些混进年审队伍的“黑车”,左一个补胎右一个焊接,照样能上路。制度一刀切,倒霉的往往不是问题最大的,而是那批本来就活得认真的老实人。
摩托车在中国大城市的命运,跟老一辈足球运动员的职业生涯一样,总有点不被时代待见的悲伤。你说梅西转会,哭成一片,摩托车退役,只有一把火和一地冷烟。人和车都得服从规则,不服也不行。更妙的是,厂家和4S店的算盘打得啪啪响,旧车一废,新车销量立马蹭蹭涨,谁还在乎你那点情怀?
我记得刚买巧格那年,工资卡里还剩不到四位数,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车子就是我的“打工神器”。深夜外卖,早高峰通勤,冬天手套冻成冰棍,夏天汗水流进头盔。它比我还懂什么叫“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现在说报废就报废,倒像是青春被通知“到点下班”。你问我会不会给它办个葬礼?我还真想过。只不过,没那宝马主人的潇洒,更多是无奈。
反面声音也不少,有亲戚在农村,说老摩托车出事的新闻年年有,报废制度算是给大家兜底。可我真想问,年检这事不是专门用来拦住“老弱病残”的吗?为什么合格的也得跟着下岗?想来想去,这逻辑就跟你年年体检合格,却因为“工龄到头”被强制退休一样,谁能心服口服?
摩托圈的玩家,有人喜欢收藏老车,有人热衷拉力赛,有人只是想省两块公交钱。可每个人都绕不开这13年坎,谁都逃不掉“老了就得退场”的规矩。你说这制度是为安全还是为消费?我有时候也分不清,反正最后倒霉的还是自己。
这事儿在网络上炸开锅,评论区比春运火车票还热闹。有人痛斥制度,有人怀念青春,还有人支招怎么给老车找个“退路”。你看,摩托不仅带来了风,也带来了无数种声音。哪天要是“摩托13年强制报废合理吗”这个关键词能冲上热搜,估计不止我一个人要熬夜刷屏。
我不想总结什么大道理,也没打算给大家画饼。摩托车的葬礼,是每个骑士的现实。13年这个数字,像一道不过去的坎,横在每个车主面前。你说青春不老?政策可不答应。说到底,还是想问一句——你会怎么和你的摩托说再见?留言区见,咱们聊聊,别让一把火烧光了所有的故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