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32年车的表叔在停车场拦住我:小子,15万别乱花,这三个字记住了能让你省下5年油钱
停车场里,网约车张师傅正往车里搬矿泉水。我盯着他那台车看了半天,忍不住上前搭话:“师傅,你这车跑多少公里了?”他直起腰擦擦汗:“快29万了吧,除了换轮胎刹车片,大件儿一个没动。”我指了指仪表盘:“真的假的?”他笑着打开引擎盖:“不信你自己看,这发动机舱干净得很。”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为什么修车厂老王最怕这个牌子进厂——因为根本没活儿干。
市区4个油的车,我开了半年才信
去年公司配车,行政部分了台混动轿车给我们部门。同事们都嫌弃,觉得不够气派。我倒无所谓,反正代步而已。
头一个月真没感觉出啥特别。直到月底加油站刷卡,我愣了半天——跑了1800公里,才加了180块钱的油。油表显示百公里4.2升,我还以为表坏了。
第二个月特意留了心,每次加油都拍照记录。结果更邪门,市区拥堵路段跑得多,油耗反而降到3.9升。车里那套电池和发动机配合的活儿,走走停停的时候最来劲儿。等红绿灯的时候发动机停了,你根本察觉不到,车里安安静静的。
起步的时候也怪,电机先动,等速度上来发动机才悄悄介入。整个过程顺得像抹了油,没有传统车那种顿挫感。后来我算了笔账,一年省下的油钱差不多够两次保养了。
二手车贩子最爱收的货
小区门口那家二手车行的老板,见我就打招呼。上个月又碰见,他主动凑过来:“哥,你那车哪天想出手,第一个通知我啊。”
我好奇:“这车有啥特别的?”他压低声音:“你是不知道,这牌子的车在我们行里就是硬通货。三年车龄能卖到新车价的六成多,五年车龄还能保住一半。别的车?呵,三年就得掉四成。”
他掰着指头给我算:“你看啊,买的时候15万,开三年卖9万多。等于你一年才花2万块的折旧费。换别的车试试?一年折旧得3万往上走。”
后来我留意了下二手车网站,好家伙,同年份同公里数的这款车,标价确实比同级别其他车高一截。评论区有人说“加3000块都愿意要”,还有人留言“这车就是耐造,闭眼入”。
保养厂最不想接的活儿
小区旁边那家修车厂的王师傅,跟我喝酒的时候吐过槽。
“你们这些开混动的,都不来我这儿保养。”他端着酒杯叹气,“一万公里才来一次,每次就换个机油机滤,四百块钱打住。我这店租金都不够。”
我笑了:“那不是说明车好吗?”
他摇头:“好是好,但我做生意的角度看,这车利润太薄。你看那些涡轮增压的车,保养间隔短,小毛病多,火花塞点火线圈隔三差五换,我才有钱赚。”
后来我专门查了下,这车的保养周期确实长。机油用的是全合成,一年或者一万公里换一次。空气滤芯两万公里换,空调滤芯一万五。算下来五年总保养成本,比德系车能省个四五千。
混动系统的电池质保八年二十万公里,基本覆盖了大多数人的用车周期。就算过了质保期,电池衰减速度也比想象中慢。认识个车主开了七年,电池容量还剩80%多。
山路上的意外发现
上个月自驾去浙江,走的是山路。同行朋友开的是台德系车,2.0T的动力。
盘山公路上,我俩前后跟着。连续弯道下来,我发现这车底盘挺稳,侧倾控制得还行。过弯的时候方向盘回馈清晰,不会感觉车身发飘。
到了服务区,朋友下车就说:“你那车开山路也不差啊,我以为会很肉。”
我点了支烟:“混动版起步那一脚劲儿够用了,电机扭矩来得直接。跑山路的时候,发动机和电机一起发力,动力储备比看参数想象的要足。”
当然了,要跟那些性能车比,那肯定没戏。但对于家用车来说,这个动力水平应付日常超车并线,绰绰有余。
那些不说的细节
用了一年多,有些东西慢慢才体会出来。
隔音这块儿,高速120跑着,风噪控制得还可以。胎噪声音有,但不至于吵得人烦躁。当然比不上那些专门做静音的豪华车,但在这个价位里头,算是过得去的水平。
座椅舒适度还行。跑长途的时候,腰部支撑调到合适位置,三四个小时下来不会太累。后排空间够三个成年人坐,不会觉得挤。后备厢容积日常买菜、放行李,完全够用。
车机系统这两年更新挺快。语音识别反应速度还可以,导航联网之后路线规划挺准。CarPlay连上之后,用手机导航也方便。
底盘调校偏舒适,过减速带的时候处理得干脆利索,不会有那种松散的感觉。转向手感不算运动,但也不会虚到让你心里没底。
停车场里的对话
上周末在商场停车场,又碰见开同款车的车主。
他车龄比我长,已经开了四年。我凑过去问:“有没有出过啥毛病?”
他想了想:“就前年冬天,电池在地库冻了一晚上,第二天启动的时候发动机介入得早了点。后来天暖和了就正常了。别的?真没啥大问题。”
我问他考虑换车吗。
他靠在车上点了支烟:“换啥换,这车开着顺手,油耗低,又不闹心。每个月省下的油钱够我多抽两条烟了。再开个三五年没问题。”
走的时候他回头补了句:“买车这事儿,别听4S店销售忽悠。真正好的车,得自己开了才知道。那些花里胡哨的配置都是浮云,省心耐用才是王道。”
我站在原地,看着停车场里密密麻麻的车,突然觉得他说得挺对。
这年头买车的人太容易被各种参数配置搞晕了。马力扭矩零百加速,好像数字越大越牛。可真到了过日子,那些东西都不如一箱油能跑多远来得实在。
表弟上个月提车了,混动版。昨天发微信问我:“哥,这车是不是有点太平淡了?”
我回了四个字:“慢慢开吧。”
有些东西,真得用时间来证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