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坐进理想L9,你会第一时间被那股新车的味道吸引吗?我前几天刚到店,刚关上门,门缝里那点淡淡的塑料香味让我有点意外——好像回到了几年前买车时的那种新鲜感。
刚才和销售聊了几句,他说:这车空间真大,家里娃坐着都不挤。我心里暗笑,21世纪了,豪华SUV的空间都这么大了,也就不奇怪了。其实这车空间面积拿一辆紧凑型家用小车比,差不多多出一米多宽,估算车宽达到了2000mm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主要是目前同级别SUV差不多都在这个区间)。这空间感真是给人的第一印象。
我在一些样本里感受到一件事:大块头的车,要在空间和重量之间取得平衡,就像穿衣服——加点垫肩、加点厚棉,整体看上去挺霸气,但也容易变笨。理想在车身设计上没走极端,而是用内空间、布局去赢得用户。比方说第二排的航空座椅,配备血氧检测等高端配置,驾乘体验跟坐飞机宽敞的头等舱差不多(当然这算是感官体会不一定准确)。这其实是供应链优化的结果——用一些成本较高但效果好的材料,增强用户感受。
说实话,我一直对这些豪华家用车在实用性部分的内容有点疑问。比如说,后备箱常规242L,折叠后640L,我之前试过同价位的几款车,比如问界M5,后备箱布局其实差不多,但其实有一种用料铺排上的不同:理想L9的座椅放倒折线更优,空间平整感更强,像做拼图一样拼拼贴贴,方便。问界的空间就更偏向拼凑感,形状不够规则。你会想,怎样的设计能让家庭装载更顺,而不是每次都要琢磨折叠哪个角?我猜这可能要靠智能电控折叠那一套技术+空间布局上的‘巧思’。
反正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点——理想L9的LC、ACT、FSC等这些悬架辅助都挺完善的,但我还是在想,真正的魔毯体验到底能持续多长时间?其实悬挂系统还在提升空间,只是我们惯了电子调节,所以感觉比传统硬多了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车内那块智能座舱——15.7英寸的OLED屏幕,颜色饱和、亮度很不错。亮屏时,我还注意到副驾娱乐屏很明显,尤其同步跟后排互动,支持手势、语音、触控三种交互方式。你有没有注意到,现在车里的交互变得越来越像手机了?我猜这是供应商在硬件+软件优化上的不断融合——看似小事,但其实成本链条越绷越紧。
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样的配置,真能用得上吗?比如说,那套双8155芯片,支持多点触控,反应速度快得让我惊喜。可我也在想:这些芯片和硬件的投入值不值得?厂家其实在人机交互上也在博弈——一方面保证流畅体验,另一方面降低成本。多说一句:我觉得这也是研发流程上的取舍和优化——怎样用有限的钱,做出看得懂,感得舒服的系统,不是那么容易。
讲到辅助驾驶,理想L9标配L2,简单来说就是驾驶帮手。之前我试过激光雷达+辅助系统那股劲,有点像用好用的硬币反复投掷,整体体验还算顺畅。掉到它会自动刹车那会儿,心里还是有点小犹豫:会不会突然就熄火?毕竟有人说这些系统挺稳的,也有车主反馈:操控感觉比我预想中的稍微呆板一些。
我在想,那些辅助驾驶系统的AI算法是不是还在卡壳?像我身边有朋友,开这个车感觉很可以,但他也说,一旦遇到某些复杂路况,就会靠手,觉得还不够聪明。这让我思考:豪华车的智,其实也是个逐步磨合、不断升级的过程。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想不出更深入的AI技术差别在哪。或许,未来几个月的OTA升级会带来新血液——这也是现代车的一大套路:硬件锁死,软件不停养成。
市场方面,价格策略也很微妙:Pro版40.98万,Ultra版43.98万,贵出几万,换个高端配置。你会不会觉得,这个以大打小的市场策略,挺有趣?就是在中型豪华SUV里找突破口,把家庭用车的痛点,变成品质感。可我也猜测,品牌溢价能力还是比不过BBA的传统豪华——毕竟,买车还得看面子。
有个问题一直在脑海: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在车内的体验感上?难道真的是家庭密切关系,让座舱、空间变得温馨?或者其实人们心里在偷偷赌一把:我花这么多,是不是能省下后续的烦恼?(这段猜测不一定靠谱)
开到这里,突然意识到:就算配置多丰富,小细节比如那块车载冰箱其实才真正打动我的原因——冬天用它,冷藏一瓶啤酒或者热一锅汤,感觉温暖的事情,未必能说得清楚。
站在结尾,我似乎还能看到一只小猫从车门边跑过。车门上的门缝空隙,露出一点点未完工的细节,像是留给我一丝疑问:未来的车,我们会用得越来越方便,还是会迷失在硬件堆砌的泡泡里?最能留住我注意力的,还是那些细节上的温度。
你,会不会也在期待像这样有温度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