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现在那些个新晋车企,卷得简直要钻到马里亚纳海沟去了。
这不,小米汽车的头茬韭菜还没割完,关于二号种子选手YU7的八卦就传得沸沸扬扬了。
谍照里那风骚的湖绿色,布雷博的卡钳子,后座的小屏幕,看得人哈喇子都要淌下来了。
哎等等,咱是不是有点上头了?
先说说这配色,的确够扎眼,但特立独行这玩意儿,也是柄双刃剑。
有人觉着倍儿有范儿,就有人觉得忒俗气。
这让我想起早几年流行的“绿帽子色”,一度炙手可热,但很快就被打入冷宫。
色彩这事儿,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能不能成爆款,还得看老百姓买不买账。
再说这布雷博卡钳,高性能的代名词。
但问题来了,有多少人真能把这玩意儿用到极致?
城里溜达,上下班打卡,偶尔跑个长途,真能榨干它的性能?
说白了,这恐怕更多的是一种“装点门面”,拔高品牌段位,让一部分玩家觉得值回票价。
后排小屏幕这个设计,确实有点意思。
但仔细琢磨琢磨,真能大幅改善用户体验?
现在谁出门不揣个智能机?
后排乘客抱着手机,想干啥干不成?
这小屏幕,搞不好会变成一个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摆设,用不了几次就闲置了。
诚然,小米汽车肯在YU7上砸钱,说明他们对这款车抱有厚望。
但绊脚石也明摆着:新能源车市的竞争,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地步!
各家都在比拼配置、比拼价格、比拼营销花活。
小米汽车想杀出重围,光靠堆砌硬件肯定行不通。
说到竞争,就不得不提现在消费者对电动车的认知变迁。
往常大家觉得电动车就是“低碳”、“省钱”,现在更看重的是“智能化”、“科技感”、“个性化表达”。
小米汽车的杀手锏在于它的“互联网基因”,能够把智能家居、智能手机和智能汽车串联起来,打造一个闭环生态。
但这个生态圈,真的能俘获所有人的心吗?
有些人可能更青睐苹果的生态,有些人可能对华为的鸿蒙爱不释手。
选哪个生态,归根结底还是个人喜好的问题。
而且,别忘了,汽车终究是大件消费品,安全性、靠谱性才是压舱石。
小米汽车在这方面,还需要时间来正名。
毕竟,造车不是攒手机,摔坏了换新的就成。
汽车一旦出岔子,搞不好就是性命攸关的大事。
所以,对于小米YU7,咱们既要拭目以待,也要保持清醒。
看看它的最终定价,瞅瞅它的实测表现,摸摸它的售后服务。
别被那些花拳绣腿的配置晃花了眼,回归汽车的本源,才能做出最靠谱的选择。
说白了,汽车这玩意儿,说到底是为了满足咱们的出行需求。
它应该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我们用来撑场面的道具。
但愿小米汽车能真正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造出真正好开、好使、安全、耐用的车。
这,才是王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