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日产汽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可能还停留在那个“移动大沙发”的年代。
那时候,无论是天籁还是轩逸,都凭借着无与伦比的舒适性和可靠的品质,成了无数中国家庭的温馨选择,轩逸更是常年稳坐轿车销量冠军的宝座,风光无限。
可是,时过境迁,如今再提到日产,大家聊的却不再是它的舒适,而是它那让人捏一把汗的未来。
这个曾经的日系三巨头之一,似乎一夜之间就陷入了泥潭,消费者的信任感也像是被抽走了一样,摇摇欲坠。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个如此庞大的汽车帝国,怎么就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咱们得先看看日产自己正在干什么。
最近,日产内部可以说是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高层管理团队经历了一次大换血,新上任的总裁带着一个名为“Re:Nissan”的复兴计划走马上任。
这个计划听起来充满了希望,但仔细一看,核心内容其实非常直白,就是想尽一切办法“省钱”。
具体怎么省呢?
在全球范围内裁减员工,降低人力成本;对一些效益不佳的生产基地进行缩编甚至关停,给生产线减负;更让人担忧的是,就连不少规划中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也被按下了暂停键。
从企业的经营角度看,这套操作逻辑上是说得通的,就像一个家庭遇到了经济困难,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节衣缩食,先把眼前的难关度过去。
先稳住内部,再图谋外部发展,这个思路本身没有错。
然而,问题在于,现在的汽车市场,尤其是我们中国市场,已经不是一个可以让你停下来慢慢调整的赛道了。
这里的竞争激烈程度,用“瞬息万变”来形容都显得有些苍白。
就在日产忙着“节流”,给自己动手术的时候,我们国内的汽车品牌,比如比亚迪、理想、蔚来等等,正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前飞奔。
它们的新技术、新车型、新理念层出不穷,不断刷新着消费者的认知。
你这边刚想喘口气,人家那边已经推出了续航更长、智能化程度更高、乘坐体验更颠覆的新车。
日产这种“先安内”的策略,虽然可能在财务报表上暂时止血,但它消耗掉的,却是最宝贵的市场机遇和消费者的耐心。
这种做法,无异于在一条湍急的河流中选择原地不动,结果只会被奔涌的后浪无情地拍在沙滩上。
接下来,我们再深入一层,看看那些曾经最支持日产的人——老车主们,他们现在心里是怎么想的。
很多人可能会直观地认为,车卖得不好,肯定是产品本身出了问题。
但日本一家权威媒体最近做的一项调查,却揭示了一个非常微妙且值得深思的现象。
他们采访了一百多位日本的日产车主,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如果再换车,您还会考虑日产吗?”结果出乎意料,有接近六成的车主表示,他们仍然会把日产放在考虑范围之内。
这个数据至少说明了一点:这些车主对于自己手上正在开的这台日产车,无论是舒适度、油耗还是日常使用的可靠性,基本上是满意的。
可奇怪的地方就在这里。
当记者把问题换成了“您对日产这个品牌本身满意吗?”,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表示不满意的车主比例大幅上升。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矛盾的局面:我喜欢我开的这台车,但我却不信任制造这台车的公司。
这种感觉,就好比你特别爱去家楼下的一家小餐馆吃饭,他家的菜味道正宗,价格公道,但你最近听说这家店的老板欠了一屁股债,后厨的卫生状况也亮起了红灯,甚至有传言说随时可能关门。
这时候,你再去吃饭心里是不是也得犯嘀咕?
你怕的不是今天这顿饭不好吃,而是怕这家店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日产车主们的担忧,正是如此。
他们担心的不是车辆的机械性能,而是日产这个品牌摇摇欲坠的现状。
大家心里都在盘算:“日产现在这么困难,到处都在裁员、关厂,那我这台车以后的保养维修去哪里做?万一出了什么毛病,需要更换零件,还能方便地买到原厂配件吗?我常去的那家4S店,会不会哪天就突然贴出转租的告示了?”这种弥漫在车主群体中的不安全感,是会像病毒一样扩散的,它直接从根基上动摇了消费者的信心。
这就牵扯出了日产危机的第三个,也是可能最致命的一个环节:服务网络的萎缩风险。
对于大多数购买日产这种家用车的消费者来说,他们买的不仅仅是一台交通工具,更是一份省心和便利。
售后服务网络的覆盖广度和服务质量,是支撑这份省心和便利的重要支柱。
根据相关资料,日产在日本本土大约有两千个销售和服务的网点,这个数字单看还不错,但和它的老对手丰田超过四千三百家的规模相比,就显得相当薄弱了。
这意味着,很多消费者当初选择日产,一个非常实际的考量就是“我家附近正好有一家4S店”,保养、维修、咨询都非常方便。
现在,日产为了自救,要把“节流”进行到底,那么这些原本就数量不占优势的经销商和服务网点,会不会成为被优先“优化”掉的对象?
这几乎是所有关心日产的人心里悬着的一块大石头。
一旦这种担忧成为现实,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就会开启:因为公司缺钱,所以不得不关闭部分门店;门店数量减少,导致客户服务半径变大,便利性下降,老客户的体验感变差,潜在的新客户也因为不方便而望而却步;客户的流失导致销量进一步下滑,公司财务状况更加紧张,于是只能被迫关闭更多的门店。
这个过程就像一艘正在漏水的船,船员们不想着怎么堵住漏洞,反而为了减轻船的重量,把用来抽水的机器给扔进了海里,其后果可想而知。
如何在削减成本和稳定一线服务体系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对于日产的管理层来说,是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
而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日产所面临的困境被进一步放大了。
我们还记得,轩逸曾经凭借着“舒适”和“省油”两大法宝,长期统治着家轿市场。
但现在,时代变了。
当中国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了比亚迪秦PLUS DM-i带来的超低油耗和纯电驾驶感受,当理想汽车用“冰箱、彩电、大沙发”重新定义了家庭出行的场景,我们再回头看日产,会发现它引以为傲的e-POWER技术显得有些尴尬。
这项技术虽然在节油方面有其独到之处,但它本质上仍然需要加油,无法享受新能源牌照的政策优惠,也无法提供纯电车那种在家充电的低成本便利。
它就像一个努力想跟上潮流的人,却穿了一件过时的衣服,虽然做工不错,但已经无法引起年轻人的兴趣。
根据公开的销售数据显示,日产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连续多年出现大幅下滑,2023年的跌幅更是超过了百分之二十。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一个明确的信号:那个曾经深受中国家庭信赖的日系品牌,正在与这个时代的主流消费需求渐行渐远,如果不能拿出真正具有颠覆性的产品和更有诚意的服务承诺,那么消费者信心的溃散,恐怕还只是个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