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八!由年销五十万到品牌贱卖,汽车巨头如何将王牌产业败坏

在世界的汽车市场里,出现了一种挺特别的景象,让人也不得不多想想。

曾经风光无限的英伦汽车品牌,如今都变成了别人家的资产。劳斯莱斯虽然挂着宝马的技术底子,宾利依托大集团大众,捷豹路虎归属印度塔塔,而名爵、荣威则成了中国汽车走出国门的代表。这一切,让人不免感慨,昔日的英伦辉煌,变得有点儿遥远了。

要追溯起来,这个老牌工业大国的汽车行业从辉煌到没落,也就三十年左右的事儿。造成这样的情况,可不是偶然的哎,而是因为政策的抉择、社会的观念变化,还有市场的规律联手作用,形成了必然的趋势。

全球第八!由年销五十万到品牌贱卖,汽车巨头如何将王牌产业败坏-有驾

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在汽车产业刚起步的时候,天生就占有一些优势地位。

在内燃机汽车出现之前,英国已经开发出了蒸汽动力机车,还建立了比较早期的公路交通管理体系,为后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到了19世纪末,德国的卡尔·本茨发明了内燃机汽车,英国凭借多年的工业积淀,很快就跟了上去。

20世纪头几十年里,英国的汽车品牌发展得可真是一波又一波:1906年劳斯莱斯拔地而起,1913年阿斯顿·马丁问世,1919年宾利出现,紧接着名爵和荣威的前身品牌也陆续浮出水面。

到二战之前,英国已经打造了以伯明翰、考文垂和牛津为核心的汽车制造基地,形成了覆盖各个层次的完整产业链。

贵族们喜欢劳斯莱斯、宾利这样的豪华车,追求速度的人则会选择阿斯顿·马丁。中产阶级则偏爱名爵、荣威,而普通工薪阶层能够消费得起的,主要是奥斯汀的车型。

这种分层次的产品安排,搞得当时的美、德车厂都望尘莫及。

产量方面的数据能更有力地证明它的辉煌:在30年代,英国每年的汽车生产量都保持在20万辆以上,1937年更达到50万辆的高峰,远远超过德国的20到30万辆,虽然还比不上美国的140万辆,但依旧稳稳占据世界第三的位置。

二战一结束,靠着马歇尔计划的鼎力相助,英国汽车出口迎来了黄金时期,50年代初,年产量猛增到120万辆,美国市场上90%的进口车都是英国制造的。那时候,德系和日系车企在英国面前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力。

英国汽车行业的转折点,起始于二战结束后社会思想的巨大变化。

战后英国经济一跌再跌,劳资之间的矛盾也愈发激烈,而那会儿苏联凭借计划经济的运作,工业飞速狂飙,建起的高尔基汽车城,成了左翼思想中的典范。

这样的思潮中,不光带着对苏联那飞快发展的羡慕,也暗藏着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带来问题的反思。

全球第八!由年销五十万到品牌贱卖,汽车巨头如何将王牌产业败坏-有驾

到了1945年,工党领袖艾德礼击败了丘吉尔,顺利当选,开始实施费边社会主义路线。

这个政策强调在民主制度里,通过国有企业和政府干预来促进社会公平,汽车产业就成了最先试点的行业。

艾德礼政府觉得,零散的汽车企业布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只有向苏联学习,打造庞大的企业集团,才能提高效率、改善福利。可这“规模越大越好”的想法,为后来产业整合埋下了潜在的问题。

还得说,这种政策取向可不是只有工党才有,其他政党也有类似的倾向。

从4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不管是工党还是保守党上台,都把汽车公司的合并当成拯救国家的好办法,这也反映出那时候英国社会大多都认同政府插手经济的做法。

这些观念没太考虑到汽车行业的技术特点和市场规律,结果为之后的下滑埋下了隐患。

英国政府对汽车行业的调整,是从强制合并这一步起头的。

全球第八!由年销五十万到品牌贱卖,汽车巨头如何将王牌产业败坏-有驾

从1945年开始,政府靠政策刺激,甚至逼着车企得重整队伍:一开始,实力雄厚的企业把中小品牌都吞了,接着又搞起了大规模的搭配合作。

到1955年,英国本土的汽车厂家只剩下利兰汽车和英国汽车公司(BMC)两家了,而BMC掌控着差不多30个品牌,人们都笑它是个车标集邮公司。

合并带来的可不全是提速,有的只是乱得一团糟,内耗严重。

各种品牌的技术路线和产品定位总打架,生产线搞不定兼容的问题,领导们还得忙着在品牌之间争个你死我活,根本抽不开身去搞技术研发或者开拓市场。

BMC高层大多忙于应对工会的要求和调和内部的矛盾,导致产品质量不断下降,市场的评价变得一塌糊涂。

更要命的是那场发生在1968年的最终大合并。

英国汽车控股公司(BMH)和利兰公司合并成了英国利兰汽车集团,范围涉及从微型车到大型巴士的各种车型。

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巨无霸,经过七年,结果因为亏得太厉害,最后被政府收归国有了。

一旦变成国有企业,这家公司就完全没了动力,全靠财政资金维持运转,1975年以后每年亏损几亿英镑,成了纳税人的沉重包袱。

全球第八!由年销五十万到品牌贱卖,汽车巨头如何将王牌产业败坏-有驾

这段时间里,政府出台的各种配套政策,反倒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

从1952到1973这段时间内,汽车的赊销补贴政策调整了18次,搞得车企们晕头转向;而且,强制提升工人福利,导致中小型车企都快撑不住了。

高关税保护措施反而让国内车企失去竞争压力,结果是他们的产品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开。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任时,英国的汽车行业已经到了挺不住的边缘了。

这位被叫做铁娘子的首相,扭转了之前几几十年的政策惯例,直言政府干预和国有化才是产业走向没落的关键原因。

在她的回忆录《唐宁街岁月》中直言,利兰公司的管理乱七八糟,又没有任何创新精神,持续亏损实际上就是在坑纳税人。

紧接着,改革措施很快就开始落实了。

全球第八!由年销五十万到品牌贱卖,汽车巨头如何将王牌产业败坏-有驾

在1986年,政府一宣布就把国有资本从汽车制造业里全部撤出,推行罗孚公司的私有化;同时,还把那些高关税关卡给取消了,让国内市场直接迎接国际竞争。

鼓励外资加入重组。短时间内,罗孚公司通过关闭工厂、裁员以及与本田合作等措施,到了1983年短暂实现盈利,但积攒多年的问题很快浮出水面,到了1986年,又出现了25.5亿英镑的巨大亏损。

很多左翼人士把撒切尔的改革看成是行业的“杀手”,其实客观来看,反倒更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折中和止损之举。

就像英国的专栏作家布雷特·亚兰兹说的:撒切尔打断的不是汽车行业,而是依靠补贴和保护撑起来的那种怪异发展模式。

那会儿,英国的汽车行业已经错掉了不少好时机,等到美日车厂用规模化流水线搞生产的时候,英国还还沉迷于那种手工业作坊的老路子。

当德国车厂在研究新技术的时候,英国的汽车公司却陷入了内部搅和的状态。

就算政策放宽,凭借高企的用工成本和落后的技术基础,也依然难以与国际竞争者抗衡。

撒切尔一搞改革,英国的汽车行业就开始变成品牌拍卖的局面啦。

到了1998年,劳斯莱斯被宝马给收入囊中,宾利也划入了大众的范畴。而2000年,福特则搞定了路虎。

到2008年,捷豹路虎被塔塔集团买走;而在2005年和2007年,名爵和荣威也都相继归属上汽了。

曾经闪耀如星辰的英伦品牌,现在都变成了跨国集团的一部分资产出了。

不过,英国的汽车行业还没有彻底没落,反而变成了产业链中各个细分环节的参与者了。

现在的英国,在汽车设计和高端零部件制造这些方面还算挺有优势的,像阿斯顿·马丁这些品牌,也靠引入外资才能继续保持下去。至于那个完整的汽车生产体系,早就没了。

这类脱制造化的转变,成为了它产业萎缩的最终印记。

全球第八!由年销五十万到品牌贱卖,汽车巨头如何将王牌产业败坏-有驾

回头看看英国汽车产业的起起伏伏,挺有意思的,里面藏着几个关键的教训。

产业的成长有它自己的节奏,如果政府插手干预,偏离了市场运行的规律,就算出发点是好的,也可能搞得适得其反。

从强制合并到国有化,政策制定者迷恋规模经济的空想,反而忽略了竞争对创新的推动力。

从高关税保护到福利绑架,导致企业失去了自主创新的动力。

当今的消费者在4S店看到挂着英伦车标的国产车,或者看到英国王室坐着奥迪,也许会更明白一些。

产业的活力在于自由竞争和不断的创新,任何背离市场规则的高层设计,最终都难逃市场的严厉惩罚。

大英帝国的汽车行业没落,不仅仅是一国工业的悲歌,也是所有工业大国需要认真反思的历史教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