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能源可真是发展得越来越快,不光是在国内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就连国外也在拼命进口中国的新能源车。
如今嘛,中国的新能源技术还在不断推陈出新,很多人会惊讶地发现,为什么偏偏是中国在搞新能源,其他国家似乎都开始放弃这条路了。难道,真的意味着新能源不好用、不靠谱么?
搞清楚这个啊,其实中国一直认为新能源将来是趋势,不能落在后头嘛。再说了,发展新能源也能减轻环境压力,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这对咱们国家的长远利益挺重要的。又不光如此,新能源产业也能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呢,所以一直坚持发展,理直气壮。
在文章的末尾特别强调,文中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可靠的信息渠道,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权威性。
从制造大国到产业强国
咱们得清楚,新能源车在咱们国家可不单纯是个商品,它更像是个跳板,是中国从“啥都能造”的制造大国,向“掌握核心技术”的产业强国迈进的关键支点。
这可不是某个企业的一时冲动,而是经过顶层谋划的布局,翻开“十四五”规划,咱们就能看到新能源汽车明明白白列入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为了支撑这个战略,投入了超过两千亿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了70多项扶持政策,还制定了上百个行业标准,力度可想而知。
这么大手笔投入,带动了一套全新的产业生态体系,不再只是单纯的造车,而是涵盖了从上游的研发,到中游的制造生产,再到下游的销售、售后服务和充电基础设施,整条产业链都在逐步成型。光是跟这个行业有关的企业,就已经突破了几万家。
市场的反应最朴实无华,2020年街上的电动车渗透率还不到百分之几,可到今年,这个数字差不多快占了一半,也就是说,现在每卖两辆新车,大概有一辆是新能源车。
比亚迪8月份单月销售差不多有40万辆,前八个月累计销量大概达到了300万辆左右。上汽在8月的总销量里面,新能源车辆也贡献了十几万辆。而吉利的新能源车型销量更是同比大幅增长了。
这波产业变革切实带来了不少社会实惠,完整的产业链背后也意味着大量的就业岗位。近几年,这个行业直接创造的就业岗位已经达到几百万人,还有很多间接带动的岗位,背后可是关系到多少家庭的饭碗和生活的稳定呀。
能源和环境的双重突围
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呢?因为推动新能源车的发展,不光关乎经济效益,更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更是一份对未来的担当。
我国一直以来,能源安全难以忽视。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一直保持在70%以上,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能源命脉很大程度上被别人控制着。而且,进口的石油运输线,还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样的地缘政治非常复杂的地方,情况可不是闹着玩的。
咱们用掉的石油里面,差不多六成多都用在交通这个行业,把这个关键的动力源,从依赖进口的石油变成我们自己能大规模生产的电力,这事儿其实算得上是一招高超的“阳谋”。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资源都挺丰富,等于把能源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再受别人的摆布。
在环保方面,美西方国家一直在强调减碳,甚至提出了“碳排放指标购买制度”这种想法。对于咱们这样工业大国来说,这肯定是份压力。与其被动应付,不如主动应对,用实际行动来回应。发展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最有力的一招。
电动车在开动的过程中基本可以实现零排放或者低排放,几年前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经为全球减少了几千万吨的碳排放。预计到2030年,中国汽车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会降到10.3亿吨左右。
新能源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不少变化,现在很多到中国旅游的外国朋友都觉得,街上实在安静得出奇!满大街都在跑的,几乎没有声音的电动车,这不仅降低了城里的噪音污染,更关键的是尾气排放大大减少,让空气变得更清新,居住环境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回头再看看那个“国外放弃论”,就会觉得说得不太合理了。所谓的“放弃”,其实更像是对全球车企战略变动的一种单方面看法。
实际上,变化确实在进行中。特朗普曾经下令撤销对电动车的补贴,还暂停了建设充电站的资金拨款。德国的奔驰也调整了原本的电动化规划,宣称未来十年会持续推出燃油车的新品。
奥迪方面更是直接出手了,他们的全球CEO高德诺在6月公开否认了原定到2033年停止销售燃油车的计划,说那个时间表已经被推翻了。法国也调整了电动汽车的补贴预算,减少了支持力度。可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难道真只是技术不过关吗?
真走错路了?
一种更贴切的说法是,这是那些传统汽车巨头在遇到中国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时的一种战略性“防守”。他们的燃油车业务利润依然可观,但面对中国品牌的冲击,选择稳住原有的基础,把已有的优势守住。
比如说,他们可能打算同步推进电动和燃油车两个方向,像大众就是挺典型的例子。毕竟,整个全球汽车格局已经变了,国外那些品牌可没打算放弃新能源技术,宝马还在慕尼黑车展上曝光了全新的电动汽车呢。
大众的CEO奥利弗·布鲁默也在慕尼黑车展上表明了态度,未来大众将在中国的新能源市场上争取更多的份额。与此同时,日本的松下公司依旧在积极研发性能更强的电动汽车电池,这一切都表明,中国不仅仅是全球最大的市场,还逐渐成为技术和产品的重要输出地。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总数已经快逼近200万辆,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股强劲的增长势头,正在迫使国际上的竞争者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竞争策略。
更要紧的是,我们在技术运用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已经具备了引领行业标准的实力,最新的电池技术能做到充电5分钟,续航超过500公里,我们还搭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一条充电网络,到今年年底,充电设备的总数将接近1300万台。
在“十四五”这段时间里,高速公路上的充电桩数量增长了四倍多,几乎所有的服务区都实现了充电桩的全面覆盖,基本达到了百分之百。
所以,咱们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路径,不但没有走错,反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最符合本土情况的一条正路。当然,咱们也得实话实说,前面的路并非一帆风顺。电池技术还在卡壳,消费者的续航焦虑还没完全散去,充电设施的分布也还不够均衡,种种挑战摆在面前。
这些都算是成长中的难题,发展中的小烦恼。关键是咱们在新能源车这条路上,已经不用总是盯着别人怎么走,也不必担心自己是不是“特别”。咱们凭着自己的节奏和策略,开辟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新时代,自信满满地朝未来前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