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日活动到服务产品:铁路客运正在重塑“旅途”的定义

国庆假期,铁路出行再次成为焦点,但今年的关注点似乎有些不同。以往我们更多讨论的是运力、速度与安全,现在,服务体验本身正被推到台前。10月1日从大理站始发的Y759次列车上发生的一幕,就是一个缩影。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在列车上组织了一场中秋主题活动,根据现场旅客的反馈和昆明客运段发布的信息,活动内容包括猜灯谜、民族舞蹈互动、甚至还有旅客自己动手制作滇式月饼的环节。列车长李文雯通过广播邀请旅客,列车员则身着民族服饰或汉服主持活动。从现场的反应看,效果不错。带孩子去丽江的李女士就表示,这种体验让旅途很有意义,孩子也高兴。

这显然不是一次偶然的节日联欢,而是昆明客运段策划的“我的铁路风景”系列活动的一部分。这种做法,把传统客运服务,从单纯的“位移提供”转向“体验营造”,思路上的转变值得关注。它不再把车厢仅仅视为运输工具,而是看作一个可以承载文化和社交功能的临时社区。对于在节日期间依然在途的旅客而言,这种安排确实能提供一定的情感慰藉,缓解旅途的单调。

这种尝试并非孤例,同一天,在弥蒙高铁的红河站,车站方面联合地方文旅部门也举办了类似主题的活动。候车大厅里有民族歌舞表演,志愿者向旅客分发旅游宣传册。这些活动,说白了,就是要把旅途本身也变成旅游产品的一部分,将铁路的交通节点功能与目的地的文旅资源进行前置整合。

我的观点是,这种整合正成为铁路客运提升其服务附加值、寻求差异化竞争的一个重要方向。当高铁网络已经基本覆盖全国,硬件上的竞赛逐渐进入平台期后,服务的“软实力”就成了新的赛道。这不仅仅是节日期间的“限定款”服务,更是一种常态化服务升级的试探。

例如,红河站组建的“石榴红民族服务队”就是一个更具深度的例子。根据官方介绍,这支服务队由掌握少数民族语言及越南语的青年职工组成,还配备了翻译设备。这已经超出了节日庆祝的范畴,它直接指向了云南地区多民族、近边境的特定客流需求。这比组织一场歌舞表演,更能体现服务升级的专业性和精准性。它解决的是实际问题,而非仅仅是营造氛围。这步棋走得挺实在。

将这些孤立的事件联系起来看,昆明局集团的意图就比较清晰了。他们正在试图构建一个以“铁路风景”为核心的品牌叙事。后续计划中提到的原创美文征集、发起“秋色旅游攻略”挑战赛等,都是在围绕这个核心进行内容营销和用户互动。这套打法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并不新鲜,本质上是通过用户生成内容(UGC)来低成本地塑造品牌形象,增加用户粘性。

从节日活动到服务产品:铁路客运正在重塑“旅途”的定义-有驾

不过,这种模式的挑战也同样明显。节日期间的精心策划能否转化为日常服务中的稳定品质,是决定其成败的关键。一次成功的车厢活动,背后需要乘务组额外的精力投入和周密的物料准备。一个多语种服务团队的有效运作,则需要持续的培训和管理。这些都需要成本。如何在控制运营成本和提升服务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是铁路部门需要长期面对的课题。

目前看来,将铁路服务从“走得了”提升到“走得好”,已经成为一种行业共识。这些在云南铁道线上出现的“惊喜”,或许可以看作是整个系统在服务转型期的一次集中展示和公开测试。最终,旅客是否愿意为这种“体验”买单,不仅取决于几次热闹的活动,更取决于每一次出行中那些不易被察觉却至关重要的服务细节。这种服务能走多远,还要看后续的投入和坚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