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款吉利银河E5上市,吉利银河星愿热销,小型电动车市场复苏,低价车型推动销量持续增长

说实话,最近市场上小型电动车热得很。我朋友小李,就买了那款吉利银河星愿,6.58万入手的,说是性价比爆表。但我翻了翻笔记,私底下和他聊了几句,感觉这车到底是王炸还是笑话,还真不好说。

咱先不讲营销数字,吉利官方说星愿连续四个月销量破4万辆,9月甚至5万多。乘联会的数据也挺凶猛,2025年前八个月,A0级新能源轿车卖了62.9万辆,基本是去年同期的两倍这么多。这背后,动力电池价格真降不少,智能驾驶和座舱成本也下来了,加上各种补贴,小车不再是亏本买卖了。小型电动车不再是廉价代步,已经开始有点时尚的味儿。但你问我,消费者真的买单了吗?未必。

2026款吉利银河E5上市,吉利银河星愿热销,小型电动车市场复苏,低价车型推动销量持续增长-有驾

我刚才和小李在周末小聚聊车,他对星愿的小尺寸、灵活挺满意,就是那底盘确实让他抓狂。你说这车开个山路,底盘软得吱吱响,真不像新能源车该有的质感。他说。我心里也有点嘀咕,这车是不是被销量吹得过头了?毕竟,星愿靠后驱+独悬硬架构吹出130公里时速过鱼钩测试,好听归好听,实操起来能稳定这么高速度么?有人试过高速上漂移吗?怕是没几个。

星愿销量猛的另一面,是吉利银河的量的增长依赖低价。星愿40万的累计销量差不多占了银河全品牌145万销量的三分之一,甚至没算低价的熊猫。问题来了,你买了这么多车,品牌的平均单车价值反而被拉低了,银河想做中高端品牌的愿景,是不是要打折扣?毕竟,卖5万块的小车和卖20万的中型SUV,它的利润差距真不是盖的。

说到供应链,这里面还得说点实话。小型电动车的电池一块都不便宜。听我一个做动力电池供应的朋友说,星愿的电池容量和设计理念更像是好用但不豪华,听说一块电池成本大约在1-1.5万人民币之间,考虑整车电池成本占30-40%。算下来,一台车的电池成本顶多3万块左右(纯猜测,样本少)。也就是说,星愿几乎就是3万块电池+几万块车身,别指望它有啥高端质感。

2026款吉利银河E5上市,吉利银河星愿热销,小型电动车市场复苏,低价车型推动销量持续增长-有驾

我自己对比过,比亚迪海鸥和海豚,虽然价格区间接近,但配置和调校上星愿明显有底气不足。比如智能驾驶辅助,海鸥配备了更高级的摄像头和算法,星愿还在基础版本徘徊。空间上某些维度,还差那么一丁点。你要说同样6万块出头,两车谁稳妥,我心里偏向比亚迪。只是吉利这边营销功夫确实厉害,销量数字看着就让人震惊。

这两年吉利银河卖得不错,有车友吐槽星愿底盘跟老头乐差不多。去4S店问了一壳子一电池,销售哥无奈笑说:最多3万成本,别苛求了。我自己都怀疑,这算不算一种造价缩水的极端例子。你说,这车能撑多久才不成真·玩具车?我倒不是完全否认小车市场的价值,就是吉利这招,不知道是打算稳扎稳打,还是打着销量冠军的旗号给消费者画了个大饼。

反转一下,2026款星愿新加了车色,升级了配置,还出了限量版,我觉得是典型的后期加料,想抓住眼球保持热度。厂商这样操作,的确能快速拉动销量,尤其在电动车的价格战里,颜色和配置对买家心理影响很明显。但实际用起来,用车感受和耐用性,谁又能第一时间给你口碑呢?补贴退坡后,这类型车市场到底还能火多久?你怎么看?

2026款吉利银河E5上市,吉利银河星愿热销,小型电动车市场复苏,低价车型推动销量持续增长-有驾

至于银河其他车型,比如银河M9,起售价17.38万,四天交付破两千辆,算是一个不错的信号。但对比比亚迪整个产品线,感觉银河还没形成扎实的竞争力。毕竟吉利银河不只卖车,还有品牌转型和新能源战略寄托在里面,如果只是靠低价车型撑门面,长远怎么支撑?

顺便提个我没细想过的猜测(谨供参考):是不是银河的低价策略,背后是嫡系供应链的让利和产能托底?毕竟开发中高端新能源车,研发成本压得紧,渠道分销也麻烦。用低价扫量,维护合作链条,好处多多。虽然没数据支持,但逻辑上说得通。

2026款吉利银河E5上市,吉利银河星愿热销,小型电动车市场复苏,低价车型推动销量持续增长-有驾

身边还有个修理工哥们儿说,星愿保养挺便宜,零件容易买,算是实际利益。你这么算成本,拿它和燃油车比下,星愿百公里用车成本估摸着是燃油车的三分之一左右。按理说,这是小车的优势之一。

但我自嘲一句,作为老司机,瞧这些小型电动车,心里其实挺有偏见:便宜是便宜,但质感和安全呢?毕竟我们买车,不只是交通工具,有时也得活得舒坦。

对了,星愿销量顶上去了,可实际用户满意度和真实保有量会不会有落差?销量冠军真的等于市场口碑冠军吗?这,或许还得多跟普通用户聊聊。

2026款吉利银河E5上市,吉利银河星愿热销,小型电动车市场复苏,低价车型推动销量持续增长-有驾

最后丢个小问题:如果你是消费者,愿意为了低价牺牲点品质和空间吗?毕竟星愿目前还没啥对手能做到更低价又更好,难道这就是看车买车的最后一道坎?说不定我们接下来还会见证另一轮便宜车质感大考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