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部门给车企设下了“紧箍咒”,辅助驾驶行业也快要告别那种盲目奔跑、无头苍蝇一样的时代了。
车东西8月14日报道,最近,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起草了《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现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时间是2025年9月15日。
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截止到2025年9月15日。
这份征求意见稿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大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缺陷调查和召回的管理力度;二是加强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产过程中的一致性监督;三是加强对企业广告和商业宣传行为的监管;四是强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事件事故的报告和深入调查。
行业对于辅助驾驶的监管力度还得再加强一下。
早在今年4月份,工信部出来宣布,要求汽车厂家得好好搞组合驾驶辅助的测试验证,清楚界定系统的功能范围和安全响应方案,不能夸大其词或者说虚假广告,得按规矩做好告知义务,真正担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的责任,确保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水平能实实在在提高。
工信部出公告了。
辅助驾驶这个行业的规范化工作,还在稳扎稳打地进行中呢。
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管以及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里,提了九个具体要求。
在加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缺陷调查和召回管理的力度上,两部门列出了四项具体的要求。
企业需要在车辆的App、车载信息交互界面醒目位置以及用户手册里,放置关于组合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提醒和使用指南,让消费者能方便地阅读、理解和操作,避免将这个系统当成自动驾驶功能来使用。
企业应当设计和应用以安全为重的驾驶员监控、警示以及应对措施,持续关注驾驶员的状态。一旦发现驾驶员脱手、闭眼打盹等偏离正常操作的情况,就要迅速采取语音提醒、方向盘震动、限速、靠边停车或禁用组合驾驶辅助等预警或控制手段,帮助驾驶员及时接管车辆,减少潜在的安全隐患。
企业得打造一个“安全第一”的监控体系,一旦察觉驾驶员有“搞事”或者失去驾驶能力的迹象,就得果断接管车辆,确保行驶安全。
企业得加强对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缺陷信息的监控,得把网络攻击、网络威胁和漏洞可能引起的车辆安全事故降到最低。
针对黑客远程操控车辆、窃取信息、利用系统漏洞引发事故之类的乱象,企业得加强车辆的网络安全防护,随时监测缺陷和可能的攻击风险。
企业不能通过用户操作或系统设计,主动关闭驾驶员的监测、警示以及应对措施。市场监管总局会专门查查这些监测和警示功能不到位的问题,必要的时候会把它们列入缺陷检测和调查的范围。
这条规定明确禁止任何方式主动关闭驾驶员的监测、警示和应对措施,不管是用户自己破解系统躲避监控,还是车企为了营销噱头故意减弱警报等情况。市场监管总局会专门展开严格检查。
总的来说,这几条规定都要求车企必须用“监测、警示和强制干预”这三大措施紧盯着驾驶员,随时准备插手夺回方向盘,确保安全功能全方位保障。
在提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产一致性的监管上,两部门强调:
企业需要在机动车合格证系统里,详尽无遗、准确无误地填写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储能装置的单体和总成等核心信息。同样,软件在线升级(简称OTA升级)必须遵守分类管理的各项规定,未经备案绝不能开展OTA升级,也不能把未经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版本推送给用户,更不能通过OTA方式隐瞒软件缺陷,还得承担对应的产品安全责任。
车辆的OTA升级,得按照相关管理规定操作,未经备案不得进行,软件版本也不能未经验证就推送给车主,更不能隐瞒缺陷,责任归属也要明确。
如果企业没有按要求补充提交技术参数和验证资料,或者车辆性能与报送的技术参数不符,或者未经备案就进行OTA升级,或者升级内容与备案不一致,都要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对于那些频繁进行OTA升级的企业,市场监管总局会重点抽查和专项调查。
这个规定主要针对一些车企虚标续航时间、隐瞒电池品牌不同、实际功能和宣传不一致、偷偷在深夜进行OTA升级这些乱象,要求车企必须如实报备车辆的关键信息。进行OTA升级之前必须进行备案,禁止推送未经充分测试的软件,也不能用OTA来掩盖缺陷。
这就意味着以后车企想靠“后续补丁”来蒙混过去,基本没戏了。意见稿规定,从车辆生产到升级的每个环节都得留有记录。
关于加强企业广告和商业宣传的监管,这份意见稿主要强调了三项具体的要求。
第六点提到,企业在向消费者介绍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等级、系统功能以及系统界限的时候,必须确保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全面,不可以有虚假的夸大宣传或者误导性的描述,要让消费者正确理解和安全驾驶这些车辆。
第七点说明,企业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或功能的命名以及进行营销推广时,不能暗示这些系统是自动驾驶,也不能声称它们具备实际上不存在的功能,避免驾驶员因此滥用或产生误解。
第八点提醒,企业在推广车辆驾驶能力时,要实事求是,不可以夸大其性能,也不能让消费者误以为可以放心以超速方式行驶。
组合辅助驾驶嘛,还是得靠人来接管,不能完全放手。
市场监管总局表示,会加大对企业在广告和宣传里夸大组合辅助驾驶功能、欺骗或误导消费者这些情况的监管力度,组织技术机构对过度宣传等问题进行认定,还会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合作开展专项联合调查,确保依法规范整治。
之前,汽车厂家在设计和宣传其L2级辅助驾驶功能,比如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时,消费者可能会搞不清楚它们的实际能力范围,误以为车辆能实现完全自动驾驶。结果,有些人在开车时会长时间双手离开方向盘、打瞌睡或者玩手机,埋下了安全隐患。
看这三点要求吧,不管是在产品的定位上,还是在推广宣传时,企业都得把“组合驾驶辅助”和“自动驾驶”这两回事说清楚,千万别让消费者误会了,免得因为误用造成事故。
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事故上报和深入调查这块儿,两部门提出来了这样几点要求:
企业得根据《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的指示,及时上报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安全隐患、碰撞以及类似事故。
对企业的事故报告情况实施监督检查,一旦发现公司没有按照要求如实上报事故信息,会通过公开方式向社会公布,并督促其整改。对于在事故报告中藏匿或漏掉重要事实的情况,市场监管总局和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开展专项核查。
这条规定的重点在于,辅助驾驶出了问题,车企得马上报告,一但偷偷藏着不报,就会被全社会知道,还会进行专项深入核查,进一步堵住瞒报的道路。
监管力度加大,目的其实就是让辅助驾驶回归“帮忙”的本意,特别强调安全保证和驾驶感受,让用户用得更安心、更顺心。
辅助驾驶的标准化进程提速,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用户的驾驶安全,也促使车企按照规矩布局辅助驾驶技术,减少出事故的可能性和负面舆论的产生,同时还可以让中国的辅助驾驶行业更加有序、平稳地向前推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