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穿行在城市的清晨,地面还带着昨夜雨水的反光,街角那辆咕噜噜冒着蓝光的小车却毫不畏惧地拐进窄巷。它不是晨跑的外卖小哥,不会喊出“您的快递放门口了啊”,只是车身上的摄像头冷静地打量着周围,用芯片代劳着人类的警觉与倦怠。这就是2025年这波无人配送车兴起的真实写照——城市的毛细血管里,流淌着越来越多的“机器人血液”。
如果让你做选择,“你愿意让下次快递由这样一个‘铁皮方块’送来吗?”恐怕有些人会点头,有些人选择观望,更多人想的却可能是,“这东西到底能跑多久,不会半路罢工吧?”我倒想问句:作为一个近乎密不透风的新兴市场,现在杀进场的新玩家,还有一席之地吗?他们又到底在赌什么?
无人配送车的热闹其实是蓄谋已久。对于外卖、快递,效率是永恒的话题。只不过以往的提速需要消耗健康的腿脚和年轻的体力,如今开始转向甩手掌柜的算法和更便宜的“电加油”。政策层面律令渐明,路权逐步下放,而劳动力成本日益增长——这就像城市内部的“最后一公里”,无形中成了一块兵家必争的蛋糕。
2025年,行业出货量破3万台只是序章,各路玩家嗅觉敏锐,谁都不想被甩在淘汰名单上。德赛西威、佑驾创新等传统强者纷纷挂牌新品牌,毫不掩饰他们想“后来者居上”的野心。老牌的“新石器”摸着千台俱乐部的门槛乐此不疲,比较拉风的“九识”一口气投放了七千台。而据说每家都端着“独门算法”,没人觉得自己会在这一轮洗牌中出局。
能否跑赢,归根结底两点:规模与护城河。新入局者想杀进去,核心不是你算法多性感,而是能不能用最快的速度补齐短板,把“设备-场景-运营-政策-资金”全部织进一张密不透风的网。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恐怕比警队里的破案还复杂几层(信我,这行里的草灰蛇线,只有亲身走到现场才明白)。
举个例子。你以为这场较量比的是马达和激光雷达?错,其实新石器跟顺丰、京东这样的“大佬”早已捆绑出货,合作多年。你就算有飞船上的算法,也先得拉来合同。不懂物流行业里的“人情世故”,靠嘴皮子想分蛋糕,等同于深夜穿越隧道,光靠手电筒,难保不被迷路的老鼠吓一跳。
政府路权、政策标准才是真正的“关门游戏”。目前,多数城市对无人物流仍是试水,试水不等于放水。深圳、苏州的通行证管得越来越紧,试图从上海推到哈尔滨的时候,每一步都像是在填补新地图。这不是一把手下命令那么简单,后台的大人们也怕被黑天鹅撞翻棋盘。
运营系统是“看不见的地板钉”。光有“铁皮方块”在马路上飙车并不算本事,车队调度、远程运维、软硬件联动才是无人车之战的更深次元。新玩家如果只盯着“我出货你好好接单”,那就像老刑警只会照流程走,每次都抓到漏网之鱼。现实往往比剧本难演,是细节决定了成败,有时候一行代码的崩溃,能让千台无人车齐刷刷变成道路“路障”。
至于成本呢?小作坊造两台,哪儿都能拼出激情,但想年交付上万台,就轮到制程管理、供应链、售后、质量把控挨个发难了。老玩家还能靠规模摊薄,新玩家要不是烧钱不要命,要不只能“劝退”自己:等等下一轮风口吹过去,看还有没有剩下的饭。
别忘了,门口候场的大玩家还在掂量着“能不能掀桌子”:Momenta点头,NOA一上线,分分钟把城区驾驶经验搬进末端配送;华为的MDC计算平台玩起跨界,暗地里测试L4快递车,手握高端芯片和AI算法;比亚迪带队,跑出稳定制造与电池续航的“性价比杀手”。你以为它们缺的是这块市场?恐怕更像猎户盯着自家后院,总归有一天会进来割韭菜。
当然,现实总比剧本热闹,也比理论复杂。初创公司奋不顾身地急行军,头部玩家谨慎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市场的风口,像极了犯罪现场里的气流变化,难以捕捉,稍不留神就让本以为纯净的证据变得模糊不清。牌桌上谁能“通吃”,没到最后没人敢断言。
归根到底,无人配送车终将不只是某些公司的生意,而会像自来水、电网一样,融入城市肌理。唯有经历一场场淘汰和迭代,这些冰冷又呆板的机器人才能变得“聪明又皮实”。新玩家要想杀出重围,不仅得拼算法和服务器,更要守得住“心态”,扛得住市场的冷板凳。这听上去不怎么浪漫,但现实本就如此——有些梦做多了,醒来还是得买早餐吃。
最后,一个看似无聊却值得咀嚼的问题留给跟进这场热闹的你:未来无人配送车取代“快递小哥”,是进步还是遗憾?新玩家到底该赌市场宽广,还是跌倒在尚未明朗的政策和运营门槛上?
也许三五年后我们能在无人车上抽到第一单快递券,那时候再回头——谁是赢家,谁又悄然退场,还真得留给历史和市场慢慢回答。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