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率先叫停网约车低价产品,行业内卷魔咒终于被打破?

内卷,到底是一道怎样的魔咒呢?

你喊它名儿的时候,总带点无奈,甚至有那么点儿不甘心的味道。

快递小哥打包送件、外卖骑手举着餐箱急匆匆穿梭于街头巷尾,网约车司机扭动着方向盘穿梭于城市中——他们,已然变作我们日常不可或缺的配角,甚至有时候主角都是他们。

可人们只看到便捷,却少有人关注到那一层层被卷进的压力与窒息感。

这行干着干着,怎么越干越累,还越干越没劲呢?

话说回来,西安,最近可是摸对了脉门,率先给出了一记漂亮的“去内卷”招数,闹得朋友圈里也是各种讨论。

8月18日一纸通知下来,规矩说得清清楚楚:全市立即叫停所有网约车平台的低价产品,“一口价”“特惠单”等小算盘全都停了。

啥叫压价“恶意”?在司机师傅眼里就是,抢得你心慌,跑得你力竭。

平台要改价,没得偷偷摸摸,必须提前与司机商量,还得向交通部门报备,跟大家公示才能动手。

说白了,这波操作,就是给网约车行业刹了个车,免得一起奔着悬崖猛冲。

咱们再来凑个近乎,讲点司机师傅的人生故事吧。

早上六点,西安的天还蒙着灰,王师傅已经提着咖啡出门了。

滴滴跑了两年,每天都得演苦情剧,今年比去年可难多了。

去年吧,平均一天还能挣个三百六七,日子虽苦,还有盼头,不像现在,一天泡在车里十几个小时,算下来二百多块都难。

西安率先叫停网约车低价产品,行业内卷魔咒终于被打破?-有驾

往年不搞特惠也能起活,今年不同,平台只认低价,不给特惠就没人搭理你。

有回高峰期拉了个“一口价”,下午堵了个整点,兜兜转转只落下二十一块。

你就问,这活到底图啥?

十公里能赚个一块六、一块七,赶上出租才摸到两块一公里的天花板,遇上特惠单,裤腰带都快勒到一块二。

这日子,说苦没用,平台抽成百分之三十,车是租的,一个月光租金就三千,证件费五百、电费一千,平均下来一天支出一百五。

保险费甭提了,一年一万五,出个警单,第二年就窜到两万。

压得王师傅喘不过气来,自己也就女儿结婚那天贪了回清闲,其余日子都在车上。

这计划,不是“二师兄掉进锅里不怕烫”,而是“稀里糊涂才过活”。

你问他怎么还坚持?

真没什么理由。

而年轻的小王,皮气软,干劲却比老王还足。

二十七,入行还不到半年,就咬牙买了一辆小鹏,车证、险全算进去三十万。

大白天从六点跑起,逮着高峰冲五个小时,十一点到两点趁电价便宜赶紧吃饭、充电,然后下午接着跑到晚上十点。

有时晚上本来想歇一天,外面雨下大了,平台专车爆单,他又忍不住“加班”。

一天净利润能有四百多,但细算起来,前期投入“三十万”那坨成本就像块石头怼在心口上,想想都头疼。

小王自由是自由,但也逃不出高强度的马拉松。

据说,西安网约车司机平均净利润两百块出头,想超过三百,那你就得连轴转十二小时以上,冲到四百块,可不是一般人能扛——一天至少干十四个小时。

平台不让司机太猛,系统硬性限制连续接单不能超十二小时,多了自动强制下线。

但师傅们聪明得很,注册俩账号,轮流上线,政策管住了机器,管不住人。

这些个故事,听着眼熟吧?

其实不是王师傅、小王的专利,全国许多地方网约车司机的生活缩影也差不了多少。

“卷”,根本不讲道理,谁都能卷进去,关键看谁能活得久。

你说网约车行业的“卷”有多深?

那看数据,才见门道。

曹操出行今年干得欢,一路扩张,聚合平台+开疆拓土,绑紧高德、美团这些“流量黑洞”,一年拉起170亿GTV。

新城市一波接一波,年头新增八十五个,订单密度猛涨,司机也吃上了“增收”的红利——从二零二二年每小时收入三十块九毛,爬到二零二三年三十六块一,涨幅十六个点。

这看起来很美好,单一企业“内卷式”打法短期内确实拉高运营效率。

但问题来了,整个行业一起卷,那就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是连本儿都得赔进去。

到今年,竞争加剧,司机每小时收入回落到三十五块七,又扎回去。

曹操出行的司机还是比其他平台待遇高,但平台的毛利率也没见有啥喜色,最高也就八点一,还是这三年里头最亮的一次。

细想症结,聚合平台佣金一项就是大头,曹操自家平台订单占比却远不如滴滴那种自有模式,85.7%单子都要依赖外部,仅佣金出就砸进去十亿。

别看佣金率仅七点二到七点五,合着到营收里,净支出不是闹着玩,整个获客成本要占到GTV的22.8%。

搞补贴、砸广告、佣金都加一起,烧钱不眨眼,看似收入在涨,结算下来,全行业利润像被卷成一张纸——一吹就没了。

西安率先叫停网约车低价产品,行业内卷魔咒终于被打破?-有驾

我们扒拉五个和西安人口规模差不多的城市对比,数据一汇总,那“卷”的惨状简直一览无遗。

比如运力冗余,西安网约车数量只到苏州的六成五,订单量却只有苏州一半,最近运营收入还跌了十七个点。

西安率先叫停网约车低价产品,行业内卷魔咒终于被打破?-有驾

杭州有九万辆车,日均单量十六点六三,营收却还是下滑了六点一五。

西安率先叫停网约车低价产品,行业内卷魔咒终于被打破?-有驾

再举苏州例子,单车每天接单将近二十个,但客单价愣是卷到谷底,单车营收跟西安差不多,都在三百二十四上下。

郑州订单比武汉多,可营收只到武汉六成,一个个用“价格换量”,利润还不够塞牙缝。

这些城市行业动态里还专门提醒:市场饱和、盈利空间告急,劝各位企业和司机都掂量着上船,莫被表面单量迷了眼。

再往大面上讲,行业“卷到头”,社会反思也跟着来了。

前两天,宝鸡快递行业协会一纸倡议书,点名痛批恶性价格战、强制摊派,以及低价倾销一套戏码,号召大家别再为眼前那点蝇头小利打“价格拼杀”,得回归理性,别把市场搞得乌烟瘴气。

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网信办等也坐不住了,《互联网平台价格行为规则(征求意见稿)》弄得明明白白。

内容有啥,哎,定价自主归企业,但价格标示得规范,竞价方式得健康,谁要是捣乱,大家一起治理,平台就不是横行无忌了。

值得翻出来的,还有最新的总工会就业数据。

全国范围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经干到八千四百万,占职工总数五分之一。

简直令人咂舌。

跟二零二一年才一千零三十七万的人比,这群体四年内膨胀了七倍多。

市面上送外卖、跑网约车的身影,一抓一大把,供给和需求脱了钩,也怪不得“卷”成这样。

讲了这么多,好像离真相越来越近。

内卷,说难受是一回事,如何解开,却又是另一回事。

西安这次能率先破局,着实让整个行业和无数劳动者长舒口气。

作为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章法严谨,手腕果断,可以说是给同行指了条明路。

西安率先叫停网约车低价产品,行业内卷魔咒终于被打破?-有驾

政策的亮点不只在暂停低价,更是在于平台日常运作的“技术坑”、“算法杀熟”都严查,直接堵上产业漏洞。

西安率先叫停网约车低价产品,行业内卷魔咒终于被打破?-有驾

比价关系也不是胡乱一刀切,而是让网约车和出租车之间有个科学的生态边界,免得彼此伤害,一起垮掉。

平台要对司机、对消费者都要有点温度,不允许只考虑自己利益,双向保护才算是真正的进步。

最近,各大平台抽成都宣布降了——滴滴、T3最高抽成二十七,曹操干脆压到二十二点五,为司机抠出血汗钱,带个好头。

西安率先叫停网约车低价产品,行业内卷魔咒终于被打破?-有驾

这些改变,看着小,影响却远超表面——“卷不动了”,长久来看大家都更安心,消费者享受服务,司机拿到稳定报酬,平台也不必总在风口浪尖上舞刀弄枪。

说到底,保障每一个基层劳动者的权益,才是咱们民生的根基。

一城行动,是一群人生活的改变。

这事,西安干得漂亮,有理。

破局不是嘴上说说,而是政策落到实处,平台也要跟进,不是喊口号。

干活的人需要被尊重,干活的人需要被保护,干活的人不该被卷得找不到北。

内卷不是无解,更不是无药可医,只要真心为劳动者着想,政策有力,平台有心,行业有序,自然可以摆脱恶性循环,奔向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聊到最后,这波西安破局,咱必须给个大大的赞。

你怎么看网约车行业这场“去内卷”行动?生活里你有没有被“低价”坑过?交个朋友,一起聊聊你的经历吧。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