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长假,央视网数据显示每天1250万辆新能源车在路上跑,比去年猛增30%。但往年抢着晒智驾战报的车企们,今年却集体沉默了。只有华为和小米发了数据,其他头部品牌全部静音。
反常的沉默背后藏着大动作。国庆后第一周,小鹏自动驾驶中心负责人李力耘突然离任,换成了搞基座模型的刘先明。蔚来智驾团队也爆出调整。战报不晒了,高管却换了,智驾赛道明显换了玩法。
华为公布的国庆数据暴露了关键问题。乾崑智驾总里程2.94亿公里,是去年的3.4倍,90.8%用户都在用智驾。但细看就发现,高速里程占了2.43亿公里,城区只有0.51亿公里,占比17.3%,跟去年比几乎没增长。平均时速还降了1.5公里每小时。
城区成了智驾的照妖镜。突然窜出的电动车、临时施工路段、加塞的违规车,这些意外状况把系统难住了。高速上智驾已经挺稳,但一进城区就露怯。
Momenta走改良路线,觉得原来的训练方法不行。他们搞了基于强化学习的模型,专门针对施工绕行、夜间避障这些难题练手,效果比之前好一些。
理想和小鹏盯上了VLA技术。这套系统能把看到的路况变成语言描述,再通过语言模型推理给出指令。9月小鹏G7Ultra升级后就搭载了VLA,早高峰测试中能做到100%开启智驾,面对合流、避让非机动车都处理得不错。
但VLA是个吞金兽。单次训练成本是DeepSeek-V3的1.5倍,还需要巨大算力支撑。特斯拉有100EFLOPS云算力,小鹏10EFLOPS,理想8.1EFLOPS,那些只有0.2-0.6EFLOPS的中小车企根本玩不起。
最激进的是华为和蔚来搞的WA世界模型。华为在云端造了个虚拟数字世界,让智驾模型在里面练手,生成的困难场景密度是真实世界的1000倍。华为车BUCEO靳玉志说,这能让端到端时延降低50%,重刹率减少30%。不过WA还没完全落地,最新的ADS4系统还得等监管放开。
智驾竞争已经进入淘汰赛阶段。国庆前后,已经有2家智驾企业破产清算,2家重整。元戎启行CEO周光直言,得交付10万辆车才有搭VLA的基础数据,很多小厂根本达不到这个量。
以前中小车企还能买芯片买算法凑出智驾方案,现在头部玩家都搞起了自研闭环。华为2024年就投了100多亿研发,有8000多个研发人员。长城的毫末智行、奇瑞的大卓智能就是例子,要么高管跑路,要么直接关停。
小鹏的操作最耐人寻味。一边让VLA上车吸引用户,一边让新帅刘先明押注WA讨好资本。但这步险棋不好走,智驾研发是百亿级投入,车企自我造血的那点钱根本不够烧。
华为计划2026年实现高速L3规模化商用,2027年搞城区L4试点。小鹏的VLA已经接受市场检验,虽然还有偶尔接管的情况,但进步肉眼可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