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利星越L看中国品牌的崛起——销量冠军背后的“技术硬实力”

近年来,中国汽车品牌在新能源领域高歌猛进,但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合资品牌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吉利星越L以连续多月蝉联全品牌燃油SUV销量冠军的成绩(2024年总销量超26.7万辆,2025年一季度稳居榜首),向市场证明:国产品牌在燃油车技术上的“逆袭”已成现实。这一现象不仅源于产品性价比,更折射出中国车企在核心架构、动力系统、智能化等领域的全面突破。

一、架构革命:从“模仿”到“定义标准”

星越L的成功,首推其背后的CMA架构。这一由吉利与沃尔沃联合研发的全球模块化架构,累计投入超120亿元,拥有超过150项碰撞安全专利,车身高强度钢占比达79%,热成型钢比例超22%,扭转刚度高达26000N·m/deg,远超同级合资车型。例如,其采用的7系航空铝前防撞梁、Z字型纵梁等设计,碰撞吸能效率达25%,安全性能直接对标豪华品牌。

反观合资品牌,如大众MQB、丰田TNGA等架构虽成熟,但在成本控制下,中低端车型常简化安全配置。而星越L以“欧洲标准”的西安黑灯工厂生产,底盘由国际团队调校,实现了机械素质的全面领先。这种从底层架构开始的“技术平权”,让国产车不再依赖堆砌配置,而是以体系化能力重构竞争规则。

从吉利星越L看中国品牌的崛起——销量冠军背后的“技术硬实力”-有驾

二、动力系统:打破合资的“技术垄断”

星越L全系标配Drive-E 2.0T发动机(沃尔沃同源),高功率版最大扭矩380N·m,百公里加速7.5秒,性能优于本田CR-V 1.5T(243N·m)和大众途观L 2.0T低功率版(320N·m)。其发动机轻量化设计(总重仅143.5kg)与8AT变速箱的匹配,兼顾动力与经济性,打破了合资品牌在燃油动力上的“技术壁垒”。

相比之下,合资车型为降低成本,常在中低配车型搭载小排量发动机。例如,起亚狮铂拓界虽提供2.0T动力,但主销车型仍以1.5T为主,且终端价格与星越L重叠时配置明显逊色。国产车通过技术整合(如沃尔沃动力背书)和供应链优势,实现了“越级竞争”。

从吉利星越L看中国品牌的崛起——销量冠军背后的“技术硬实力”-有驾

三、智能化:从“跟随者”到“领跑者”

在智能化领域,星越L搭载的NOA高阶智驾系统、厘米级高精地图、四屏联动座舱(含AR-HUD),以及高通8155芯片,已超越多数合资竞品。例如,其自动上下匝道、避让大货车等功能,甚至优于丰田RAV4的L2级辅助驾驶。而合资品牌如本田CR-V、大众途观L,智能化配置多集中于高配车型,且迭代速度滞后。

更关键的是,中国品牌对本土化需求的响应速度更快。星越L的银河OS系统、语音交互、车家互联等功能,深度契合中国用户习惯,而合资车型往往依赖海外团队开发,本土适配性不足。

从吉利星越L看中国品牌的崛起——销量冠军背后的“技术硬实力”-有驾

四、市场逻辑的重构:技术红利转化为用户价值

星越L的热销,本质是技术优势转化为用户感知价值的结果:

越级尺寸:2845mm轴距、近1.9米车宽,空间碾压紧凑型SUV,直接对标中型SUV;

豪华质感:三联屏内饰、麂皮材质、座椅通风/加热等配置,重塑15万级SUV的品质标准;

文化赋能:如“东方曜”车型融入水墨艺术、茶文化元素,吸引年轻消费者。

反观合资品牌,在电动化冲击下,燃油车市场策略多以降价保份额(如起亚狮铂拓界限时降价35%),但单纯价格战难以掩盖技术迭代的乏力。

从吉利星越L看中国品牌的崛起——销量冠军背后的“技术硬实力”-有驾

五、技术超越已现,品牌认可仍需时间

星越L的销量冠军证明:国产燃油SUV在核心技术层面已实现对合资的超越,尤其在架构安全性、动力性能、智能化体验上优势显著。然而,品牌溢价仍是短板。合资车型凭借长期积累的口碑,仍能吸引部分保守用户,但这一优势正被国产车的“高价值”策略逐步瓦解。

未来,随着更多如星越L的“技术标杆”车型出现,中国品牌有望在全球燃油车市场重新定义竞争规则——技术为王,用户为本,这才是真正的“超车”逻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