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这两年我们买新能源车的时候,最怕的一件事是什么?不是价格高,而是厂家吹得天花乱坠,什么长续航、低油耗、动力贼猛,结果到手一试,发现油耗比官方高、续航比宣传少,动力还不敢深踩。最后感觉像“买家秀与卖家秀”现场,一家欢喜一群人失望。这是不是让人有点“被消费主义收割”的无力感?
这次一汽奔腾搞出的这两款所谓“双子星畅享版”,确实是给大家带来了点不一样的东西。官方标210公里纯电续航,结果实测能跑243公里,宣称1555公里综合续航,实际能开到1700多,这感觉倒是有点像以前厂家的“反向虚标”:人家恨不得夸张一点完成销售目标,这次倒好,厂家自己留了一手实际更能跑。真是“怕你失望,不如我自己低调点”。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讽刺点说,是对消费者“害怕被打脸”了?还是真有点底气,敢于实事求是地跟用户较真了?
再细看,这奔腾悦意07畅享版主打一个“纯电+电混”的路数。这种双轨玩法其实算不上啥创新,但把事情做“到位”了就值钱。以前混动车标榜的都是“全能无短板”,现实中不是油耗理想就是动力打折,而这车混合动力系统热效率搞到45%以上,电驱效率过九成,搭配起来据说馈电油耗3.9L,实际开下来甚至2.6-2.7L,这大概是很多传统油车两倍的节能标准。再说动力,零百加速6.9秒,150马力的发动机加上225马力的电机,别说家用,就是年轻小伙子想尝试一下推背感也够意思。
但问题来了,什么是“畅享版”?畅的是什么、享的又是什么?是不是只是厂家起名字起花了脑筋,还是说真有点内在精神?或者说,现在市场上这么多新能源车,消费者到底要的是什么?大家真的是只图便宜、只看配置吗?如果只是便宜,谁又会关注续航有多少虚水,动力有没有缩水?
奔腾这次极限续航直播挑战,其实是一种态度。你愿不愿意把产品拿出来,不仅让大伙儿试,还拿着摄像头全程直播,顶风、爬山、拉满人、高温低温,大家眼皮子底下看真实表现。你要是一天到晚藏着掖着,谁都能糊弄一口,但你敢公开比拼,这种压力不是一般厂家能扛得住的。有些厂商搞试驾就是预设剧本,最后一切都是“官方流程”,你能信几个?这次人家折腾了82个小时,车没中途趴窝,实际数据还甩原本宣传一截,你琢磨琢磨,这事情有点意思没有?
当然,技术之外也不仅是玩跑分、拼参数。像那啥“家享SUV”的概念,本质上就是盯死了中国家庭最在意的几个需求点:能装、够大、方便、出去玩不发愁。普通老百姓买车,最在意的第一是“能带爸妈、带娃、带一堆杂物”,第二是“后期别给我找麻烦、别糟心、别买了三年电池不保修”。这台悦意03 565km畅享版,8万出头的价钱,光纯电能跑560多公里,实际测下来也有486公里,说实话这不是在搞“掺水”,是有点超出了市场预期。
你在其它品牌找找,8万多有没此级别的车间距,2750mm的轴距,竞品直接短了你一截,空间直接多出来一套。后备箱一拉,露营装备、婴儿车、拉点买菜的东西都能装,一家人过周末直接开出去,大城市里堵车都不怕续航焦虑。这种功能,看起来可能不复杂,但真有多少厂家肯愿意扎扎实实做给你?能不能把最实用的空间、最靠谱的安全配到位,而不是攻心套路过一遍?
再看到终身质保,“三电”和整车终身质保,三年之内可以随便过户,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但一对比你就发现,市场上很多厂家根本不敢给你许这种承诺,不是“限年限公里”,就是“限流转”,一到用时才发现各种附加条件。你能给用户稳稳的安全感,才敢敢这样玩,这属于“把话说到前头,把亏算在自己账上”。
很多人觉得,厂家拼低价就是割肉换市场份额,最后肯定是豆腐渣工程,结果往往陷入“劣币驱逐良币”。但你回头想想,真正做产品做得出色的厂家,并不会盲目赔钱卖车,反而是靠“高性价比+可靠耐用+服务到位”反推对手只能卷服务和技术,而不是拼概念、堆配置表。你看今儿的新能源市场,智能化配置能不能用、OTA能不能稳定、三电能不能稳妥,已经是用户必须关心的基本操作了。
那再追问一句,所谓“技术普惠”,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切要为便宜服务?其实不是,“普惠”并不是“降档”,而是让更多人的切身实际的用车需求得到满足,不是把核心技术锁在高配,不是高端才有安全。这几年,咱们看到太多PPT造车、新能源暴雷,你指望一夜暴富的企业能长期服务你?还是靠谱的大厂更让人有信心?奔腾能把优质技术、实用配置、足够空间、靠谱安全都放进十万元以下区间里,这背后是“大厂技术下沉”的市场格局变化,是敢把核心竞争力摊开比拼的开始。
更有营养的一点是:新能源车逐渐摆脱“早期玩票、补贴游戏”,真正走向“用脚投票、用口碑赢市场”阶段了。这10000-16000的交付数字不是意外,是用户用自己的选择去告诉市场,别拿早期噱头当作优势,真正的商品时代已经来了。你不老老实实把车做到位,迟早被市场抛弃。卷价格未必拼市场,能持续把技术和服务卷进来才有活路。
想想看,这几年买车最大的不安全感,不是网络舆论炒出来的,而是你花了自己的血汗钱,结果发现产品跟宣传对不上,厂商只在乎“收割”而不是“共建”。新能源车该卷的,其实不是价格,而是“实用价值”、是“技术兑现”、是“服务能力”。说到底,用户不是傻子,谁把账算得明白,谁把风险和收益都摊得清楚,谁就能在将来车市里活得久——否则,看似炫技能拉一波投资,最后一地鸡毛、用户骂娘退场收场。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不是特斯拉、比亚迪这些头部品牌出风头,而是一汽奔腾这种国产老牌逆市而上?说直白点,每一波技术普惠,你都得有大厂背景的底气、得有成熟体系的支撑,别人能做的你能不能及时跟进,技术沉淀和市场反应比概念先行靠谱太多。市场需要二三梯队品牌去卷出新意,如果只是“抄作业”,难免又陷入低端产业链循环。奔腾这波做到了“真数据、真体验、靠谱保修”,给大家立了个“老实人”标杆,如果能形成示范效应,对整个行业绝对是好事。
最后,问一句,看热闹不如下场试试看。你愿不愿意相信下一个新能源车十万级普惠时代,就是从这些敢让你“畅享”靠谱技术与实用体验的车型开始?你是不是也盼着,咱们所花的钱,能真的物有所值、无后顾之忧,别再让忽悠和套路干扰了我们的选择?新能源车下一局到底能怎么玩,轮到我们用真选择、真体验给答案。
以上,都是“畅享”带来的一点点思考。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