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一批200辆共享氢能电动车突然出现在西海岸新区泊里镇的街头,这就像一块石头扔进了本来平静的水面,激起了不小的涟漪,市民们盯着这新鲜玩意,心里或多或少有些好奇和疑问。
到了年底,计划是要扩展到1万辆的规模,这个数字让人惊讶,仿佛一夜之间,氢能车就能变成路上的主角;与此东莞的中堂镇也不甘示弱,7月中旬,50辆氢能两轮车投入商用,专门为外卖和闪送服务,年底的目标是200辆。
今年3月,江苏常州高铁新城发了狠心,直接投放了1000辆永安行氢能自行车,那股子冲劲儿,谁看了不感叹一句“有排面”;紧接着6月,湖北工程职业学院新校区500台氢能车上岗,新都、肇庆也都没闲着,分别是200辆、500辆,节奏一环接一环,像是暗中较劲。
仔细琢磨,各地氢能两轮车价格其实并不高,常州2元20分钟的定价,和普通共享电单车差距不大,老百姓能接受,虽然其他地方定价还没公布,但从趋势来看也不会贵到哪里去。
氢能这东西,这两年又重新热起来,尤其是在两轮车领域,仿佛谁抢占了氢能赛道,谁就能在新能源大潮中分到一杯羹,背后的资本和政策博弈其实比表面激烈得多。
很多人第一次骑氢能车,印象最深的就是补能——只要几分钟,换氢就能跑100公里,湖北投放的那批,一次换氢能跑90公里,这个续航表现,电动自行车也就差不多,但补能效率显然不是一个量级。
电动车要充电八小时,快充也得几个小时,氢能车几分钟就搞定,时间成本直接砍了一大半,谁不心动?
更重要的是氢能车零碳排放,反应产物只有水,环保这事儿在当下太有说服力了,放眼全国都在喊低碳、绿色出行,氢能车算是踩在了风口上。
事情没那么理想,氢能两轮车虽然香但也有硬伤,首先就是售价高,厂家没法大规模零售,普通人不愿意掏钱买单,厂商只能先做共享模式,试水市场反应。
更麻烦的是加氢站太少了,2025年底全国才建成540座,绝大多数城市分布不均,想补氢还得专门跑一趟,加氢不像充电那样随手可做,这就让氢能两轮车难以成为日常代步工具。
有些人觉得偶尔骑骑共享氢能车新鲜、方便,真要买一辆天天骑,现实就扑面而来,各种不便和成本问题让人头疼。
行业里的人都知道,氢能两轮车目前主要还是试水阶段,厂家不敢贸然大规模上市,政策也在观望,毕竟配套设施没跟上,市场反应不明朗,谁都不想第一个吃亏。
其实从2025年整个时间线来看,氢能车的发展节奏很快,但和电动车的普及度、便捷性一比,差距还是明显,电动车依然是最主流的选择,氢能只能在共享领域小范围试探。
各地的“投放大赛”背后,既有地方对新技术的渴望,也有资本希望提前布局的冲动,谁都不想错过新风口,但谁都怕“烧钱试错”吃亏。
有趣的是,市民对氢能车的接受度并不低,大家都喜欢新鲜事物,但买单的那一步始终迈不出去,归根到底还是成本和便利性制约了市场的决定。
如果有一天加氢站遍地都是,氢能车价格压到电动车水平以下,或许市场格局才会真正改变,现在的氢能两轮车只能算是一场预演。
电动车阵营也不是坐以待毙,新一代快充、长续航车型不断上市,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氢能想要后来居上,并不容易。
外卖员对此感触最深,骑氢能车送单,省时省力,但遇到加氢难题,还是得换回电动车,现实经常这样打脸。
其实不只是两轮车,氢能汽车也面临同样困境,技术和市场的两难,谁也说不好哪一天会突然破局。
有政策在推,有企业在投,有资本在赌,氢能车注定不会缺少关注,所有人都盯着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来说,氢能两轮车在2025年迎来试点高峰,但真正普及还需要时间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普通人买氢能车还只是想象,电动车依然是眼下最便捷的选择。
未来谁会赢,谁又会被淘汰,这场新能源两轮车的较量,才刚刚开场,充满悬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