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国新能源车真的赢麻了?魏建军说的这个真相扎心了

家人们,今天来聊聊新能源汽车圈最近炸开锅的事。长城老总魏建军放话:“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先的只有产业链,不是技术!”这话一出来,估计好多人跟我一样,第一反应就是:啥?满大街跑的新能源车,不是都说技术牛掰吗?咋就成了靠产业链撑场子了?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真相?

2025 年中国新能源车真的赢麻了?魏建军说的这个真相扎心了-有驾

先掰扯掰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都有啥。电池、电机、电控、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这些都能造,这点得认,毕竟现在路上跑的新能源车一抓一大把,没点本事肯定不行。但能造和造好,那可差着十万八千里呢。就好比都能考上大学,可有人考600分,有人考720分,虽说都是大学生,这差距明摆着不是?

2025 年中国新能源车真的赢麻了?魏建军说的这个真相扎心了-有驾

先说说厉害的地儿。在电池、驱动系统、成本控制和产业链这些方面,确实是世界领先。就说电池吧,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企业,在全球那都是响当当的,出口量蹭蹭往上涨。还有产业链,国内从上游的原材料开采,到中游的零部件生产,再到下游的销售和售后服务,那叫一个齐全。就拿我一哥们儿来说,他在一家新能源汽车配件厂上班,厂里啥零件都能生产,周边配套的企业要啥有啥,这效率,老外看了都眼馋。这就好比组了个超强的团队,各个位置的队员都很能打,配合还特别默契,战斗力自然就强。

2025 年中国新能源车真的赢麻了?魏建军说的这个真相扎心了-有驾

但也得正视差距。就说汽车核心大脑微控制单元MCU芯片吧,这玩意儿可太重要了,开车时加速减速、踩刹车、调节空调温度等等,全靠它控制。可现在市场上70%以上被德国英飞凌、日本瑞萨、荷兰恩智浦三家垄断,高端新能源汽车90%以上都得进口。国内能造吗?能造,但性能跟人家比还是有点差距。就像2000块的国产手机和9000块的苹果手机,都能打电话、上网,但打游戏、拍照的时候,差距就出来了。新能源车用国产芯片,日常开没啥问题,但要是追求那种动力输出线性加速平稳、加油刹车反应快的高端体验,还得靠人家的芯片。

还有电机里的高端轴承、稀土永磁材料,电池里的高端隔膜、铝塑膜,这些核心零部件也得进口。甚至有的企业造电池的机器设备都得进口。这就好比能造车,可造车的关键零件、关键设备还得靠别人,心里多少有点不得劲。

那为啥会这样呢?想想,欧美国家在汽车领域发展了多少年,积累了多少技术和经验。新能源汽车虽然这几年发展迅猛,但在一些高端核心技术上,起步晚,确实得承认有差距。不过也别灰心,这差距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小。国内好多企业都在加大研发投入,政府也出台了不少政策支持。就说2025年,国家又出台了新的政策,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研发的扶持,不少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在攻关这些难题。

再从SWOT分析一下。优势很明显,产业链完善、成本控制能力强、市场规模大;劣势就是部分高端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机会呢,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旺盛、技术创新活跃;威胁就是国际竞争激烈,技术壁垒存在。但看这机会大于威胁,劣势也在不断改善。

回到魏建军的话,他说的其实挺实在。确实在产业链上形成了绝对领先地位,这是的优势,让的新能源车性价比高,能在市场上快速铺开。但也不能满足于此,得盯着那些差距,迎头赶上。

普通老百姓买车,可能更关心价格、续航、颜值这些,但背后的技术和产业链,可是决定能不能一直用上好车的关键。希望的新能源车不仅能靠产业链把车造出来、卖出去,更能在核心技术上挺直腰板,让老外也得夸一句牛掰。

最后来做个互动,大家觉得新能源车是该继续巩固产业链优势,还是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难题呢?在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也分享一下你开新能源车的体验。一起聊聊这新能源车的那些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