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后减震器调节:从原理到实践全解析

后减震器调节:压缩阻尼与回弹阻尼的平衡艺术

在之前的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后减震器的重要性、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弹簧类型的选择。现在,当我们在骑行过程中遇到后减震器感觉过软或过硬的情况时,如何对其进行恰当的调整呢?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内容。
阻尼器的作用

阻尼器在后减震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通过控制压缩和回弹的速度,来平衡骑行过程中的冲击力,确保骑行体验的舒适与安全。

后减震器,作为后悬挂系统中的核心部件,不仅具备缓冲功能,还承载着支持车架重量、缓和道路不平造成的振动与冲击的重要使命。它能够迅速衰减振动,从而提升乘骑的舒适性,并有效降低车体各部分的动应力,进而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目前,摩托车上广泛应用的弹簧液压式减震器,便是由螺旋弹簧与阻尼器巧妙组合而成。阻尼器的存在与否,对减震效果产生显著影响:没有阻尼器,振幅会显著增大且持续时间久;而配备阻尼器减震,则能显著减小振幅并实现快速衰减。然而,当阻尼器受损导致阻尼力下降时,可能会引发车辆持续作上下运动,进而影响轮胎在颠簸路面上的抓地性能及其他行驶性能。

阻尼器的工作原理

阻尼器,作为后减震器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工作原理在于通过自身的阻尼力来迅速衰减振动。当摩托车行驶在不平坦的路面上时,后减震器会受到来自地面的冲击力,而阻尼器则通过其内部的摩擦和油液流动来消耗这种冲击力,从而实现对振动的迅速衰减。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乘骑的舒适性,还有效地保护了车体各部分免受损伤,进而延长了车辆的使用寿命。然而,一旦阻尼器受损导致阻尼力下降,减震效果便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持续的上下振动,进而影响轮胎的抓地性能和其他行驶性能。
单反阻尼器的结构并不复杂,它主要由阻尼杆、油箱、活塞、压缩阀和高压阀等部件组成。其中,气室中的压缩空气被巧妙地利用作为弹簧,这就是所谓的空气弹簧。在减震器中使用的阻尼器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工作的,不应随意拆解。一旦阻尼器出现问题,应直接更换整个装配好的单元。

当阻尼杆未压缩时,活塞会向上移动,这会导致液压力打开由弹簧支撑的压缩阀,进而形成一个较大的油路。这样,液压油便可以在活塞中顺畅地从上往下流动。而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流动阻力,即为阻尼器所提供的阻尼力。
伸展阶段:
在伸展过程中,活塞会朝下方向移动。这一动作会使液压系统打开高压阀,进而构建出一个狭窄的油路。由于液压油在活塞中需从下往上流动通过这个狭窄的油路,因此会产生相对较大的流动阻力。这个阻力即构成了阻尼器在此阶段所提供的较大阻尼力。

缓冲橡胶

在伸展阶段,除了活塞的移动和液压系统的作用,缓冲橡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进一步吸收冲击力,减缓运动时的冲击,从而保护相关部件免受损伤。
在减震器完成其全行程运动,即达到全压缩状态时,缓冲橡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进一步减轻冲击力,不仅保护了阻尼器内部的零部件免受损坏,同时也显著减少了骑乘员所受到的冲击。

可调预载减震橡胶的作用在于调节缓冲行程。当人轻轻坐上并两脚离地后起身,可以通过观察橡胶的下沉行程来调整减震效果。理想的下沉行程应控制在15-20毫米范围内。若发现橡胶移动量超出此范围,可以通过进一步压缩弹簧来调整,直至下沉行程符合要求。
油气分离减震技术

油气分离减震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减震方法,通过高效分离油气,实现精准控制减震效果。其核心在于将油气混合物进行有效分离,从而根据需求调节减震力度,提供更为稳定、舒适的乘坐体验。
此外,油气分离技术还体现在避震器的设计上。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并确保减震效果,设计师们巧妙地采用了外挂气瓶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将阻尼油与气体有效分离,还通过增加阻尼油量和延长活塞行程,进一步提升了减震效果。其结果便是,避震器能够在更稳定的工作温度下提供出色的阻尼稳定性,从而确保了乘坐的舒适度。

调节器可用于调整减震器的设定长度,进而改变其设定负荷,即行程起始处的反作用力。这一机构设计旨在确保在不同载重情况下,如轻载、重载或双人骑乘等,都能提供卓越的驾驶舒适度和轮胎抓地力。在高负荷情况下,通过缩短设定长度,可以增加弹簧的刚性,从而提升驾驶的舒适性和车辆的稳定性;而在低负荷情况下,则可以通过增加设定长度来降低弹簧刚性。此外,还有预载后减震调节功能,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一步细调减震效果。
调节方法详解:
若需增大后减震的压缩阻尼值,应朝H端箭头所指方向顺时针转动;
反之,若需减小压缩阻尼值,则应朝S端箭头所指方向逆时针转动。

以下将以KYB后减震为例,详细说明后减震压缩阻尼的调节方法及注意事项。
1、通过H → S的调整,我们可以改变后减震的压缩阻尼值大小。
2、后减震上端的“COMP”字样表示的是压缩阻尼。它总共有22档可调,而出厂时默认设置为12档。为了达到最大的压缩阻尼,我们需要用一字起子将调节螺栓朝H方向调整至第1档,然后再回转(朝S方向)至12档位,这样我们就定义了压缩阻尼为12档。需要注意的是,随着间距的增大,弹簧的硬度也会相应增加,同时预载荷也会变大。

1、通过H → S的调整,我们可以改变后减震的复原(回弹)阻尼值大小。
2、调节方法为:朝H端方向转动调节螺栓,会使减震复原(回弹)阻尼值增大;而朝S端方向转动,则会使减震复原(回弹)阻尼值减小。
2、后减震的下端专门设有用于调节复原(回弹)阻尼的装置,该装置提供了22个档位,而新车出厂时默认设置为7档。调节时,可以使用一字起子将调节螺栓朝H方向旋转至最大极限值,然后再回调至7档位,这样即可将复原(回弹)阻尼值设定为7档。

至此,关于后减震的探讨就告一段落了。当然,摩托车领域还有更多知识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了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