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汽车销售额,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哈弗某家4S店销售额达到了3155万(样本有限,估算),在当前经济压力大、车企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这数据看着还挺扎实。其实这背后,有趣的是,亲戚在那家店做销售,跟我嘀咕过一句:生意不差,但库存压力大得跟房企开发商一样,摆车变成了大难题。
和同价位的另一家品牌4S店比起来,哈弗店的客户流量虽多,但转化率其实差不少,这点让我有点好奇。为什么客户挤得满满,却没那么多成交?按理说车展厅有钱有车,门面上风光得很。销售说:这就是政策利好够不够,现金流跟不上,用户心理也没那么自信。这让我想到,产品好卖不光是技术,还得有信心和环境撑腰。
说实话,我之前一度以为只要车企技术过硬,销量自然没问题。但这次调研让我稍微收回两句,因为发现企业发展更像在织一张复杂的网,供应链是线索,销售与用户信心就是节点。你看,供应链就好比一家餐厅采购食材——外边菜价涨了,厨师得改菜谱,客户不一定买单,利润就变薄。前几个月,有个车企的研发经理私下跟我吐槽,芯片短缺让他们像赶盲盒订单,时不时得加急抢货,活像在玩拼图达人,拼着拼着还得砍功能。
不过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我没真正去体验供应链中那些复杂环节,只能靠估计和听闻揣摩行业脉络。这种感觉就像听别人讲一个复杂的家庭矛盾,细节多半藏在对话背后,很难完全理清。
顺便聊聊用户心理,个人觉得现在市场的变数不小,有点像中学时代分科选课一样,太多选择反而让家长和学生纠结。厂家动辄搞各种补贴、置换优惠,消费者看完心里直接冒问号:这优惠是真还是套路?同样价格买别家SUV,用户退货率差不多都是3%-5%(体感估算),但车主满意度却因为售后服务而有明显落差。
我曾听一位修车师傅说过,同价位的车型,维修难度差得像做饭,有的像方便面,简单快速;有的像大厨菜,复杂讲究,时间成本也高。这里面,研发端的设计理念和供应链匹配直接反映在维保上。这让我想,车企是否把研发和售后当成一体来运营了?一般不会,但最理想的状态倒是如此。
供应链的复杂度,再往深里说,跟咱们日常买菜区别不大。买菜你追求时新货,成本得合适,供应链就像农贸市场运货,路上晚点了,货色就打折。车企的零件供应链一旦卡了,生产周期拉长,新车销售自然受影响,尤其是供应商换人、原材料涨价,经销商的压力瞬间变巨了。你说这像什么?就像我家附近那家蛋糕店,面粉突然涨价,师傅就得临时想一招,难度和创意并重。
对了,中间我听说,经销商对政策支持的满意度其实只有60%左右(体感样本少),主要是信息没完全传开,或者执行力度不足。比如政策说帮助解决融资难,但落地速度跟不上,车企转化为生产力的快感就打折。究竟该怎么精准帮扶呢?这又是个难题。
我刚才还想起调研时,有个朋友递给我一张表单,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企业今年遇到的招人难、零件涨价、客户观望等字眼。那时候有个工作人员说:你看,这截图背后,是我们这帮基层员工半夜还写不完的调研报告。听着有点嫌麻烦,但知道这是实打实的症结才能对症下药。
临场小计算一下:假设一辆中端SUV平均售价15万,综合考虑燃油费+保养费,一年运行成本大约1.2万左右。那现在如果零部件和人工成本上涨10%,这个成本会飙升到1.32万。车主的预算还能撑住吗?
我经常问自己,对于开发区这样的地方,怎样的政策才是企业真正能感受到的温度?是降税降费,还是帮他们解决实际供应链的瓶颈?说到帮扶,我有点绕不明白,毕竟企业发展牵涉多方,单靠一个部门或几条政策,很难立竿见影。
最后提一句,开发区党支部将党建联建作为服务常态化机制,我觉得这挺新鲜的。党建工作不再是走形式,而紧贴企业脉搏,听说他们已经开始定期跟踪问题,耐心督促帮扶措施落地。我有点期待,这种服务钉钉子能不能成为激活整个车企生态的关键所在。
真正的答案,还得从企业主那双疲惫又期待的眼睛里找。你觉得呢?看着那个快递小哥穿梭在车城间,我突然想,这脚步声里,是不是也装着无数车企的活力密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