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正式实施,车企紧急合规,辅助驾驶迎来大考

最近几年,只要您走进汽车销售店,销售人员十有八九会向您热情地介绍他们车上搭载的“辅助驾驶”功能。

什么“L2+级智能驾驶”、“高阶智驾领航”,各种听起来特别高科技的名词层出不穷,宣传视频里,驾驶员甚至可以松开方向盘,看起来汽车已经能自己应对复杂的路况了。

这让很多人感到兴奋,觉得未来的驾驶生活会变得无比轻松。

国标正式实施,车企紧急合规,辅助驾驶迎来大考-有驾

但兴奋之余,一个大大的问号也悬在不少人心头:这东西到底安不安全?

万一系统出了错,发生了交通事故,这个责任到底应该算谁的?

是开车的人没尽到注意义务,还是汽车本身的设计有缺陷?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问题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车企在宣传时往往含糊其辞,刻意模糊“辅助”和“自动”的界限,一旦出了事,车主和厂家之间就容易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不过,这种混乱的局面即将迎来终结。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最近公布了一份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全称是《智能网联汽车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

这份文件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它是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

这就意味着,未来在中国市场上销售的所有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汽车,都必须按照这里面的规矩来,没有例外。

这就像是给整个行业划下了一条清晰的红线,一场关于辅助驾驶安全性的“全国统考”即将开始。

这份新标准最核心的改变,就是把过去车企口中那个模糊不清的“安全”概念,变成了一系列可以量化、可以检测的硬性指标。

它不再听企业怎么说,而是要看企业怎么做,并且要用严格的测试来验证。

标准草案里详细列出了一整套堪称严苛的“考题”,包括四十六项场地试验、长达七十二小时的实际道路测试,还要模拟八大类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情况,看车辆的辅助驾驶系统能不能妥善处理。

国标正式实施,车企紧急合规,辅助驾驶迎来大考-有驾

甚至对一些关键场景下的碰撞速度都设置了上限,比如要求在某些情况下,车辆发生碰撞时的速度不能高于每小时十公里。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就等于给每一套辅助驾驶系统都设置了最低的及格线,那些只注重功能炫酷而忽视基础安全的系统,将很难通过这场考试。

更重要的是,标准强制要求车辆必须安装数据记录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汽车黑匣子”。

这个系统会记录下事故发生前后车辆的各项关键数据,包括辅助驾驶系统的工作状态、驾驶员的操作情况等等。

这样一来,万一真的不幸发生事故,调查人员就可以通过读取这些客观数据,来清晰地判断责任归属,再也不会出现过去那种各说各话、难以裁决的局面了。

同时,这个新标准还体现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一视同仁”。

不管您买的是一辆十来万的普通家用车,上面只带了最基本的自适应巡航功能,还是一辆五六十万的豪华品牌汽车,配备了能够在城市道路上自动变道、进出匝道的高级领航辅助功能,都必须遵守同一套安全底线要求。

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一些企业只顾着在高端车型上堆砌功能、而在中低端车型上对安全配置“能省则省”的做法。

尤其是对于那些功能最复杂、使用场景最多变、潜在风险也最高的领航辅助系统,标准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这等于是在告诉所有汽车厂家,在追求功能强大之前,必须先把安全这门基础课修及格了。

对于普通驾驶者来说,新标准里有一条规定尤其值得关注,那就是关于驾驶员交互的“倒计时法则”。

过去,有些车辆的方向盘脱手检测功能反应很慢,驾驶员的手离开方向盘十几秒后系统才会有所提示,这实际上变相纵容了驾驶员的危险行为。

而新标准对此做出了非常具体且严格的规定:当系统监测到驾驶员的手离开方向盘,必须在五秒内发出第一次提醒;如果十秒内驾驶员仍未接管,提醒就会升级。

国标正式实施,车企紧急合规,辅助驾驶迎来大考-有驾

同样,如果系统监测到驾驶员的视线离开前方道路超过五秒,也必须发出提醒,三秒后提醒升级,如果驾驶员依然我行我素,系统就会发出立即接管车辆的警告。

假如驾驶员多次违反规定,系统甚至会自动启动风险规避措施,比如主动减速,并且在接下来的至少半个小时内,禁止该驾驶员再次使用辅助驾驶功能。

这套逻辑严密的递进式警告机制,实际上就是用技术手段反复向驾驶员强调一个核心原则:你永远是车辆的第一责任人,辅助驾驶只是辅助,绝不能等同于自动驾驶。

这对于纠正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认知误区,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随着这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逐步落地,整个汽车行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首先,市场竞争的逻辑将被彻底改写。

过去,车企之间比拼的是谁能更快地推出新功能,比如谁第一个实现了城市导航辅助驾驶,谁第一个拿掉了高精地图。

但从二零二七年开始,竞争的核心将从“功能竞赛”转向“合规竞赛”。

谁能率先达到国家标准的要求,谁能持续稳定地提供安全合规的产品,谁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那些看起来很酷炫的功能,如果通不过国标的检测,就无法合法地推向市场。

虽然标准给出了到二零二九年的过渡期,但这对于一些技术储备不足的企业来说,依然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要满足标准要求,就意味着需要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和人力,去完善功能安全体系、升级硬件配置、进行大量的测试验证。

据行业机构测算,单一车型的合规开发费用可能高达数千万元。

国标正式实施,车企紧急合规,辅助驾驶迎来大考-有驾

这对于那些习惯于整合供应商方案、走低成本路线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特别是对于那些利润空间本就有限的低价位车型,增加的这部分成本可能会让它们陷入“多卖一辆就多亏一点”的尴尬境地。

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几年辅助驾驶领域的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那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的企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而一批技术实力较弱的参与者则可能被淘汰出局。

当然,也有人会担心,如此严格的标准会不会限制了技术的创新?

其实,这种担心可能有些多余。

国标划定的是安全的“底线”,而不是创新的“天花板”。

它更像是一张清晰的地图,标明了哪些是危险区域不能去,从而让企业可以更放心地在安全的区域内探索和前进。

没有安全作为基础的创新,就像是在沙滩上盖楼,看似新奇,实则危险。

真正的创新,恰恰是在规则的约束下,去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案。

比如,标准规定了什么时候要向驾驶员发出警告,但并没有规定具体要用什么方式警告。

这就给企业留下了广阔的创新空间。

有的企业可以利用增强现实抬头显示(AR-HUD)技术,将提示信息直接投射在挡风玻璃上,比传统的仪表盘图标更直观、更有效。

还有的企业可以探索方向盘震动、个性化语音提醒等多种交互方式,来提升用户体验。

此外,标准要求记录的行车数据,不仅是事故认定的依据,更是企业优化系统的宝贵财富。

通过对海量真实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不断改进算法,让辅助驾驶系统在面对各种复杂路况时,表现得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人类驾驶员,更平顺、更安全、更值得信赖。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