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电池颠覆新能源行业格局

最近有个数据在汽车圈炸开了锅:2023年第一季度,比亚迪的销量直接追平甚至超越了特斯拉。是的,追上了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行业天花板”。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排名里,比亚迪和特斯拉的名字并排在第一梯队,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离谱的是,比亚迪的海豹车型生产成本比特斯拉Model 3低了18%。

这个18%一出来,网上直接炸了。有人说特斯拉是不是“完了”,有人说比亚迪这简直是打了降维攻击的脸,还有人开始担心新能源赛道是不是要变成内卷修罗场。听上去确实挺吓人,但我们冷静想一想,“超越”和“降成本”这件事,真有它看上去那么危险吗?

先捋一下数据。比亚迪的销量确实猛,2023年第一季度卖了56.6万辆车,几乎是特斯拉的两倍。不过这里要注意,比亚迪的销量里,既包含了纯电动车,也包含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EV)。而特斯拉全是纯电——可以说两家的统计口径不太一样。如果只看纯电动车,比亚迪大概卖了44.1万辆,距离特斯拉的42.2万辆确实有些超车的苗头,但差距并没有那么夸张。

再看成本的事。比亚迪海豹对标的是特斯拉Model 3,两者在品牌定位和功能配置上基本对等。比亚迪的生产成本少18%,确实是个非常夸张的数字,但这背后有一个大前提——比亚迪几乎所有的核心零部件都是自家生产的。从电池到电机,甚至到一些关键的半导体组件,比亚迪全包了。而特斯拉呢?它虽然也在努力往垂直整合的方向走,比如自研4680电池,但大部分供应链还是依赖第三方厂商。供应链长了,中间环节的成本自然就高。

而且,这18%的差距也不是从天而降的。比亚迪的生产模式特别适合打价格战。它的供应链整合早就做得炉火纯青,靠的是规模化生产把成本一层一层地压下来。比如它的刀片电池,单位能量密度更高,直接削减了材料成本。同样的车,成本当然更低。特斯拉现在也想这么玩,但它的生产体系没比亚迪那么扎实,一时间还真扛不住。

所以,这个“吓人”的18%成本差,更多是模式上的差异,并不是谁突然爆发出了什么黑科技。或者说,这并不是行业里完全意料之外的事。特斯拉之所以扛不住,是因为比亚迪的产品线更长,覆盖了更多的细分市场,价格区间也更大。特斯拉的集中火力打法,短期内很难对抗比亚迪这种“全面开花”的局面。

说到这里,咱们再拉几个同行对比一下。传统车企为什么看着比亚迪和特斯拉打得热火朝天,却不敢轻易插手?因为新能源车烧钱太快了。研发、生产线改造、供应链调整……每一个环节都要砸钱。而且新能源车的研发周期还特别短,动不动就两三年一代产品,这也就意味着你还没赚回来,就得开始下一轮投入了。

麒麟电池颠覆新能源行业格局-有驾

大众、奔驰这些老牌车企不是不想卷,而是体量太大,转身慢。你看它们的新能源车销量,现在还得依赖中国市场,动不动就是全球销量的60%以上都在中国。讲白了,它们现在根本不敢放弃中国市场。甚至宝马iX3这种车,供应链有78%都扎根在中国——“去风险化”这种事,听上去很潇洒,但真干起来,谁也吃不消。

再看看国内的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哪个不是亏得底裤都快没了?蔚来的毛利率一度只有个位数,小鹏光营销费用就能让人看得头皮发麻。它们没办法像比亚迪那样靠供应链整合降成本,只能通过不断融资和市场扩张来“以时间换空间”。所以你会发现,比亚迪的盈利能力比这些新势力强得多。它不是不烧钱,而是它烧得更有节奏。

那特斯拉呢?特斯拉其实早就意识到了比亚迪的威胁。它会在价格战里越打越凶,甚至不惜牺牲利润率。2023年一季度,特斯拉的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29.1%降到了19.3%,很多人都在说它是不是快“活不下去了”。但别忘了,特斯拉的盈利能力在业内还是顶尖的。它是在主动降利润率换市场份额,而不是被动挨打。换句话说,它知道自己在赌什么。

最后咱们来总结一下。这些看上去很吓人的数据,拆开来看,其实并没有那么离谱。比亚迪的成本优势,是供应链垂直整合带来的必然结果。特斯拉的利润下滑,是为了市场份额做出的主动选择。两家公司在打法上完全不同,但各自的逻辑都没问题。

所以,特斯拉“完了”这种事,暂时还不用担心。比亚迪“降维打击”的说法,也没有那么绝对。新能源赛道的竞争,未来只会越来越激烈,但光看表面数字下结论,是没办法看清全貌的。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这些公司接下来会怎么走,是在技术上继续突破,还是在市场策略上调整方向。这些,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