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郑州布局加速:从造车到构建全产业链工业园
郑州这地界儿,最近几年跟比亚迪是真拴一块儿了。 你走在港区,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不是“比亚迪招聘”,就是“比亚迪配套项目招工”。 以前说造车的,顶多建个厂,焊几个车身、装个轮子就完事了。 可比亚迪不走寻常路,直接把一整套产业链搬了过来——电池、电机、电控、模具、电子件,甚至连座椅、玻璃这些外围配套都拉进园区。 这不是建厂,这是平地起一座“汽车城”。
你瞅瞅那规模,一片片厂房连成片,从地图上看,几乎占了航空港西边小半壁江山。 政府规划图一出来,明眼人一眼就看懂了:哪儿修路、哪儿通地铁、哪儿配水电,基本都是冲着比亚迪的需求去的。 这不是企业跟着城市走,是城市在给企业铺路。 搁过去,谁敢想一家民企能有这分量? 可现在呢,它就这么实实在在地扎根了,还扎得特别深。
当然,好处是肉眼可见的。 港区以前虽说挂着“国家级”的名头,但产业底子薄,就业岗位少。 比亚迪一来,几万人的用工缺口,本地人、外来务工的都有机会。 工资虽说不算顶尖,但胜在稳定,五险一金也齐全。 不少家庭靠一个人进厂,就能撑起整个家的开销。 公交车上、夜市摊前,聊的都是哪个亲戚进了弗迪电池,哪个老乡调到了技术岗。
可热闹背后,也有不少人心里打鼓。 周边那些做汽配的小厂,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以前还能接点零散订单,现在大单全被园区内部消化了,外面的小企业连门槛都摸不着。 房租涨了,人工贵了,订单少了,三座大山压下来,不少老厂子干脆关门转行。 你说这是进步? 没错。 可这进步的代价,是不是有点太集中了?
更让人捏把汗的是,整个港区的经济命脉,现在几乎是和比亚迪绑在一根绳上的蚂蚱。 它好,大家跟着吃肉;它要是哪天缓口气,整个区域都得跟着打喷嚏。 咱们见过太多“一业独大”最后翻车的例子。 东北某些资源型城市,当年也是红红火火,结果资源枯竭,整座城都跟着沉寂。 郑州当然不至于走到那一步,但过度依赖单一企业,风险始终悬在头顶。
话说回来,比亚迪也不是傻子。 它选郑州,看中的就是区位、政策和人力成本。 而郑州也需要这么一个龙头来拉动产业升级。 这种深度捆绑,其实是双向奔赴的结果。 问题不在合作本身,而在怎么避免“溺爱式扶持”。 政府不能光盯着眼前税收和就业,还得留一手,扶持其他产业冒头,让经济结构更“抗摔”。
现在每天进出厂区的工人成千上万,生产线日夜不停。 这座工业园像一台巨大的发动机,轰鸣声里推着区域往前跑。 可再猛的发动机,也得有人定期保养、检查线路。 一味加油门,迟早会过热。 郑州和比亚迪这场“联姻”,眼下看着风光无限,但能不能走得长远,还得看双方能不能在蜜月期里,悄悄为未来埋下更多可能性。
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篮子够结实当然没问题。 可万一呢? 谁又能保证永远没有万一。
城市的发展,从不靠孤注一掷的豪赌,而在于无数条路并行向前的底气。
内容来源:财新网、第一财经、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网公开信息、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公示文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