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日野易帜,这桩事儿颇有些猝不及防的味道。往后不唤作“广汽日野”了,改弦更张叫“广汽领程新能源商用车”。名号一变,寓意几何?莫非仅是换块牌匾这般简单?恐怕内里乾坤不止于此。
一则冷冰冰的事实杵在那儿:这家行号现今的境况委实难言乐观。本年头三个月,出货量断崖式下跌82.13%,区区四百余辆的业绩着实寒碜。追溯至去年一整年,也仅售出堪堪不到五千辆。这般数据,搁在谁的履历表上都觉赧颜。敢问一句,广汽日野这是怎么了?
有人归咎于市面竞争的白热化。新能源车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逼得传统车企如履薄冰。此言不虚,却只触及了皮毛。症结远不止如此。
依我看,广汽日野的窘境,乃是合资行号转型的一处微观切片。既往,咱们仰仗引进舶来技术,迅疾拔升了汽车工业水准。可眼下呢?这条技术引进的路径,愈发难以为继。一方面,域外技术不再是稀罕物,自主品牌的技术亦已崭露头角。另一方面,合资行号,尤以这种外方持股比例不低的,决策效率往往滞缓,市场反应也慢半拍。
端详此番更名背后的股权挪移便知端倪。广汽集团跃升为执牛耳者,日野的股比则被稀释。这又昭示了什么?话语权易主了。广汽欲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大展拳脚,可背着个“日野”,总觉得有些扞格。
当然,日野亦有其难言之隐。柴油引擎停产,上海日野发动机面临解散清算。这背后,是环球汽车产业的转型洪流。日野在传统柴油车领域积淀颇深,但在新能源方面,恐怕就有些捉襟见肘了。
是以,广汽日野的更名,非止是桩商业行为,更似一场战略拨转。广汽想借着新能源的东风,另起炉灶。而日野,或许亦洞悉到,在中国市场,须得另辟蹊径,换一种活法。
那么,广汽领程能行稳致远吗?这还真不好遽下定论。盖因,新能源商用车这个赛道,亦是人满为患。比亚迪、宇通这些宿将,早已排兵布阵。新兴势力们,亦在伺机而动,虎视眈眈。广汽领程想要脱颖而出,除了硬核技术,还得有切中肯綮的市场策略,还得洞悉用户所需。
广汽领程此番闪耀亮相上海车展,发布了“全域皮卡”概念车GAC PICKUP 01,并声称要加入华为超充联盟,搭载全自研弹匣电芯Deepsky。这些举措,看似颇具胆识。但能否转化为实打实的销量,仍待市场回响。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广汽领程还筹谋在五年内叩响上市之门。这喻示着,广汽对这家公司寄予厚望。然则,上市并非终点,而是新的发轫。广汽领程行将直面的,是更为严酷的市场搏杀,是更为苛刻的消费者。
归根结底,广汽日野的更名,是一次临渊勒马的自救,亦是一次审时度势的转型尝试。其能否奏效,不仅关乎广汽集团的商用车战略,亦关乎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走向。毕竟,在新能源这条康庄大道上,谁也不敢托大,妄言稳操胜券。
当我们惯性地将销量滑坡归咎于市面大气候不佳时,可曾反躬自省,是否忽略了企业自身转型速率的滞后?广汽日野的案例,亦给其他合资行号提了个醒:时移世易,不思革新,便只能作茧自缚,终被时代所抛弃。
这宛若逆水行舟,不进则颓。只不过,这艘艨艟巨舰的名号,从“广汽日野”,变为了“广汽领程”。未来的航程,是风平浪静,抑或是惊涛骇浪,我们且拭目以待,静观其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