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参访怎么选,看小米学制造,去蔚来看品牌

选企业参观,这事听上去人畜无害,其实挺有门道的。你说,咱们办企业的,天天讲要找标杆学习,得去哪学?怎么选对象?啥叫“好”?给谁看?看完之后能咋地?细琢磨,这些都是问题。

现在形势一个赛一个卷,企业想活得久一点,不能边抱大腿边闭门造车,出去看个标杆、开开眼界,有时还真能刺激一下“老油条”,让组织能稍微动点脑筋。但参访不是旅游团,看风景容易走形式,真格学东西,得对口。问题来了——目前最火的几个新能源车企有啥不一样,咋选?选错了,光耗时间腿脚,跟表哥串亲戚似的客套完一圈啥都没带回去。

有人喜欢去小米汽车工厂,有人力推比亚迪,还有的觉着蔚来那一套玩得高级,甚至崇洋要拉着团队去特斯拉溜达。为啥?你看准了自己的需求没?真是好奇。

你到底为啥想参观?最怕的就是老板“看到谁火就想去”,人家切苹果咱也一刀,不管自己到底缺啥。有的是研发创新瓶颈,有的是运营没脑子,有的就是欠一顿文化宣传,这得分清。选错了企业,你说受罪不?

比如说,小米汽车厂适合谁?说白了,是真心想看看人家生产的全链条怎么玩、管理细节怎么落地的哥们。打工人要临摹教科书的不如直接看实操,什么冲压、焊接、总装,再看物流调度,小米让你一口气溜到底。你就清楚啥叫“生产不是拍脑袋”,流程和文化怎么死磕一起的。关键是人家动线短、内容挤、不陪你磨蹭。参访完小米,哪怕自家厂还用二十年前的破机床,也好意思改个工位。

那蔚来汽车是啥路数?人家玩的不是“拧螺栓”那套,人家炒的是品牌和用户价值共创饭。蔚来现场的重头戏是“讲故事”——不是指虚,而是它真能把文化、销售、用户黏性这些串一锅烩。你琢磨下,“用户运营”老生常谈,线下线上的会员体系怎么黏人,蔚来用户为啥死忠?这点,适合那些天天想着怎么卖货、怎么做品牌、怎么圈粉的朋友去偷师。

特斯拉则是怎么回事?其实流程最短。瞅一眼展厅,坐进去试驾一下,听一嘴“马叔叔不咋爱废话”的风格,整个过程就是点到为止。你想学什么?产品力怎么直击人心,直销怎么玩,文化多极简。这更适合时间不够、但又想亲身体验下“世界头部”运作的同行,尤其城市业务小团队,想砸一锤子的看个全豹。

再说说比亚迪。我觉得比亚迪应该是适合“追求深度的技术宅”+“爱研究战略”的团队。你想想,能坐下来半天光盘技术创新和战略复盘,另一半天还看人家怎么规模化生产。甚至连合资车间都能对比着观摩。你能学到什么?不就是技术突破+管理整合。这还没完,对多种制造模式感兴趣的,想攒“国际混血经验”的,这地方也挺养眼。

所以问题来了,你要啥你才去。很明显,企业参访最忌讳的就是“贪多嚼不烂”和“啥都学,最后啥也没学”。选标杆,得“有的放矢”。还真不能对着热度“跟风”,也不能光看别人喝汤自家就能吃肉。很多企业就是犯了“蜜罐综合症”,谁火学谁,结果不思己过,花了钱也现场体验过,回来还是那一出麻将阵。

其实,每家标杆,各有亮点和短板。像小米,工艺和制造优化作为业界新兵,自带互联网思维,讲究流畅和紧凑;蔚来是品牌和社群组织力见长,愿意跟别人说自己怎样融人进企业;特斯拉全程体验为主,极简运作,抓点直给你“灵感一炸”;比亚迪历史更长,能讲出技术沉淀,混搭多种制造逻辑,关键是战略自成体系。你要真想明白,不妨在参访前掂量清楚:你最需要的是什么?能带什么回去?你的“组织纳税人”愿意跟你折腾这趟吗?

但别忘了,现在很多人参观,其实带着太强的目的性也不是好事。有些公司派人参访,前台主任、车间老李、还加上新来的销售,一窝蜂往里扎,回去填份表,发个朋友圈就完事。这种事干一次两次,大伙都知道就是个仪式感,没啥养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参访,不是看你多拍照片,而是看你能不能在现场见人、见事、见方法,甚至现场聊出点“别处想不到的细节”。

别小看这些经验。你真能学会比别家早三个月做出决策,哪怕只是借用一小招,都足够改变一个团队气质。比方说,小米那种“死抠到环节每秒都出效率”的劲头,如果你能消化,带回去搞个试点,到年底领导还不得点名表扬你改良了生产线?蔚来的品牌共创、用户共振,你设置个试点,团队自己“讲用户故事”玩儿起来,业务离钱近一点不是没机会。特斯拉忽如其来的大胆效率,真改一两条业务“去PPT化”,团队至少有新鲜劲。比亚迪的沉稳术,比着学“技术怎么扎实落地”,适合拉着CTO一起,别只叫“外行作秀”。

企业参访怎么选,看小米学制造,去蔚来看品牌-有驾
企业参访怎么选,看小米学制造,去蔚来看品牌-有驾
企业参访怎么选,看小米学制造,去蔚来看品牌-有驾
企业参访怎么选,看小米学制造,去蔚来看品牌-有驾
企业参访怎么选,看小米学制造,去蔚来看品牌-有驾

参访不是旅游,关键是带回能变现的“痕迹”。你敢不敢让团队也看懂?能不能自己还原一二?你不琢磨这些,永远都是海边捡贝壳——一袋贝壳,夹不出珍珠。

当然,也别觉得企业参访就能包治百病。再牛的标杆,他们的方案都是人家组织、氛围和基因一起弄出来的。你哪怕原封不动抄回去,没老板撑腰、没团队认同、一线执行挂别人经验空中楼阁,不落地,一样黄。真正厉害的企业,不是拿着参访材料照本宣科,而是长脑子,组装成自己“用得着”的法宝。你在别人家学到的,只是“触发”——要想让它发光,还得自己动手。

最后还得提醒一句,现在新能源企业标杆一茬接一茬,有本事的比比皆是。企业选标杆,不能图虚名,得实打实倒推自己管理“最差那块短板”,然后说——为啥我们这么菜,有没有选一家正好补自己漏洞的?别净想着看顶流,没准隔壁街也能有宝。有时候,供你选牌里,最缺的就是“自知之明”。懂得面对自己想要的组织进步,选对一套“参观就是自省”的思路,才是真正懂标杆。

说到底,企业参访看似花哨,其实说透了就是照镜子,有勇气找突破才最关键。不然就只能拍大门口留念,进了厂门,心还是被自己闷在原地。别让学习流于表面:参访是手段,精进才是目的。这年头,活得久的,都是能把别人的经验攥在手里妙用的。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