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看,只是听,你没有真正深入的了解。出租车之所以能跑这么久,有个关键点通常被忽略——它们其实很少冷起动。是不是感觉奇怪?我也是最近才意识到这点,毕竟普通家用车每天晚上回家后,第二天早晨还得重新热车,特别是在冷天,那段磨损最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数据显示,出租车每天几乎早上出门时都是暖车状态,景象像极了我们在电影里看到公交车启动的镜头——发动机早就热的,不用从零开始折腾。这样一来,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磨损就大大降低了。尤其在都市道路里,出租车的运营模式是连续跑,不怎么停车。
那到底是怎么操作的?简单说,就是换句话,它们基本没有冷启动的日子。大部分时间,发动机都保持在热的状态,我记得曾经朋友的司机说,早上接一波乘客,就是现成热车,一整天基本不用研磨那古老的烧机油的过程——就算在地铁站里临时停车,车一熄火,第二次启动的时候,发动机还是暖着的。
但你会问:这样不长油吗?出租车公司换机油的频率,几乎和公里数挂钩,一般车跑到8万到10万公里才换一次。这个节奏,用生活比喻吧,就像你洗衣服——如果每天用烙铁煮着洗,一年肯定就坏了。换句话说,司机都是节省资源型的,减少冷起动,意味着发动机寿命延长。
我还想到一点,出租车的冷却系统、空滤,也都按公里数定期更换。这其实跟我们换季洗被子差不多,预防比治疗重要。比如我朋友的司机,他告诉我,许多冷车启动的问题,就是冷却液不及时补充,或者空气滤清脏了,都会影响发动机表现。那为什么我们家用车不这样?费用、成本,都管不住啊。听起来挺矛盾的。
这个思路就跑偏了……车厂给的车辆保养手册,第一条就提到避免冷起动,可我们普通人,并不能按公里数严格执行。有时候车子连续放几天,早上启动都感觉像战斗,心里就拼命祈祷别出毛病。所以,出租车的连续运行,成为了它们的一个策略。磨损自然就少了。
不代表出租车全部好。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出租车的轮胎、刹车,磨损也不低。毕竟一整天跑下来,累计公里数很快。但它能跑得持久,某种程度上,还是因为它们有休息策略和维护策略。比如我试算过,百公里油耗大概在8升,油钱、维护费算起来,也比很多人车用车便宜点。
然后我还在想,普通车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个思路?比如长距离驾驶后,尽量避免冷起动,或者像公交车集团那样,整天挂着,车辆不凉不热,或许能延长车辆寿命?问题是,家庭用车没有那么多时间像出租车一样保持热或者少停车。这可行吗?我还真没细想过。
对了,刚才我翻了下相册,发现以前拍的车况图片。有一辆车,百公里纯磨损,基本都在悬挂、轮胎和刹车片,发动机那块还算人生赢家。所以,我估算,发动机本身的冷起动频率降低,意味着它的潜在磨损也就减少了一大半。
现实中也有人会反驳:这样会不会油耗反而变高?短时间连续热车,熄火又要再起,一次冷起动,可能比连续跑三四小时的液冷更损耗。你要说哪个更划算吧,反正我听来的修理工说,发动机的耐用,还是多跑点、少停机这策略更奏效。
但我有个疑问,出租车能跑这么久,和它们的专职性质有关吗?毕竟普通车不是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还是要停一停的。是不是纯粹在算法里,出租车热车惯是个重要因子?或者……这是个偏门的方法,能不能也适用在我们自己的车上?(这段先按下不表)
好奇问问,你有没有发现,自己每天中途停车的惯,是不是潜藏着冷起动带来的隐形杀手?如果能把行为改变一些,是否也能让咱们的那台车多跑几年?这都值得再深究。
【像我这样的玩车爱好者,也就喜欢琢磨这些点。毕竟,人生在世,能不折腾点技术,开着车闯闯天,似乎都少点趣味性了吧。】
问题来了——你觉得,除了出租车,那些连续跑、少停车的惯,能不能复制到普通家用车上去?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