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这回是真有点“翻车”了。
不是动力上的那种,是准车主们的情绪,简直要“爆表”,闹着要退货。
这桩事,颇值玩味。
梗概是这么个情形:一拨SU7 Ultra的预订者,觉得当初高价选配的碳纤维双风道引擎盖,有“注水”嫌疑。
原以为是格调拉满,结果到手后,发觉跟预想的差了十万八千里。
于是乎,攒了个群,隔空喊话要退款。
更炸裂的还在后头,小米汽车推送了一版新系统,名曰“竞速模式圈速挑战”。
听着就自带电音。
说白了,就是车载系统给你来了个“釜底抽薪”,锁掉一半的输出功率,想“满血复活”?
先去赛道上跑几圈秀个成绩。
原先引以为傲的1500匹狂暴马力,现在得靠“跑分”解锁,车主们感觉智商受到了侮辱,仿佛被当猴耍了。
所以,这到底是怎么个路数?
先聊聊这碳纤维引擎盖的风波。
消费者觉得宣传货不对板,这事得“掰扯掰扯”。
倘若真如车主们所言,小米汽车在文案上玩了些“障眼法”,那的确有失厚道。
毕竟,现如今大家伙儿置办家当,都图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信息要是玩“躲猫猫”,迟早要出岔子。
当然了,商家也不是省油的灯,不大可能摆明车马地弄虚作假。
更贴切的说法,是双方在认知上产生了“剪刀差”。
比方说,商家心心念念的是材质本身,而消费者心仪的是视觉观感。
这种“罗生门”式的误读,在商界屡见不鲜。
再说说这“竞速模式”,这玩意儿,初衷大概是想给用户整点花活儿,让他们体验一把速度与激情。
可问题在于,并非所有车主都对赛道情有独钟,也不是谁都有闲工夫天天去刷圈速。
你冷不丁来这么一出,反而让一部分人觉得自己的自主权受到了冒犯。
要知道,购置座驾,很大程度上是冲着那份洒脱劲儿去的。
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何时驰骋就何时驰骋。
你现在跟我说,想体验完全体性能,还得先通过“摸底考”,这操作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好比你高价配了台顶尖电脑,结果发现想解锁全部功能,还得先考个软件工程师执照,这逻辑是不是有点跑偏?
这背后,实则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下,车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微妙。
往昔,车企只管埋头造车,用户只管握紧方向盘。
而今,车企得不断推送新玩意儿,用户得不断适应新变化。
这种双向奔赴,玩好了是锦上添花,玩砸了就是两败俱伤。
小米汽车这回,显然是有些用力过猛了。
想搞点新意思,想玩点差异化,这本无可厚非。
但前提是,得尊重用户的意愿,得体察用户的感受。
要不然,再炫酷的功能,也可能变成“雷点”。
这件事,也给其他车企敲响了警钟。
在智能化时代,汽车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更像是一个行走的智能终端。
这意味着,车企需要更加珍视用户体验,更加重视用户反馈。
毕竟,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
归根结底,造车这门手艺,既是技术活,更是人情活。
你得摸清用户的小心思,你得拿捏用户的兴奋点。
否则,就算你打造出再炸裂的座驾,也可能被用户“打入冷宫”。
小米汽车的回应倒也迅捷,立马叫停了推送,表示要回炉重造。
这姿态是端正的,但能否真正化解危机,还得看后续的诚意。
毕竟,互联网是有记忆的,用户也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
这出戏,最终会如何落幕,现在还不好妄下定论。
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在智能汽车的棋局里,用户的话语权愈发举足轻重。
车企想要在这场博弈中胜出,就必须学会俯首倾听,学会平等对话,学会将用户奉为圭臬。
谨记,车是为人服务的,不是用来“规训”用户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