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有个事儿,挺有意思的,就是一个我们脸熟的主持人,跟一家科技公司,在迪拜卖飞行汽车,签了个大单子,瞬间成了热点。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惊讶。一个综艺咖,怎么就跟硬核科技搞到一起了?然后是自豪,咱们的飞行汽车都卖到中东土豪那儿去了,牛。
我看完这新闻,第一反应倒不是这些。我脑子里盘旋的是另一个问题:
为啥是现在?为啥是迪拜?为啥必须是这么个组合?
这事儿你要是单看,就是个成功的商业案例,一个八卦谈资。但要是把时间轴拉长,把它放回咱们国内这几年的产业环境里一照,你看到的,就是一出无比真实、甚至有点悲壮的“产业溢出”大戏。
这故事的内核,根本不是飞行汽车,而是咱们被自己人卷到极致的新能源车。
咱们先来捋一捋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现在是个什么状况。
一个字:卷。
两个字:血战。
四个字:杀人诛心。
从高端的“蔚小理”,到中端的比亚迪,再到十几万、几万块的各种品牌,每一个价格带,都挤满了“浓眉大眼”的竞争者。今天你发布个“遥遥领先”,明天我就敢喊“行业颠覆”。你降价八千,我就敢送全套选装包。
这种竞争烈度,你放眼全世界任何一个市场,都是匪夷所思的。它像一个巨大的高压锅,把所有参与者都死死摁在里面。技术在飞速迭代,成本在疯狂压缩,营销手段更是花样百出。
结果是啥?
结果就是,锅里的压力太大了,总得有个地方泄压。水烧开了,总要从壶嘴里溢出来。
这个“溢出”,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出海”。
最早溢出去的,是整车。比亚迪、名爵这些,在欧洲、东南亚卖得风生水起,直接把当地老牌车企打得措手不及。这很好理解,我在国内这么残酷的环境里都杀出来了,去你那降维打击,不是理所当然么?
但光溢出整车还不够。因为锅里的压力还在持续增大。于是,更深层次的东西开始溢出——供应链能力。
这才是这次飞行汽车事件背后,那个真正的主角。
造一辆飞行汽车,最核心的技术是啥?不是那个壳子,也不是那个螺旋桨。最核心的,是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
这套东西,恰好就是咱们过去十年,用几万亿的投资、无数工程师的血汗、以及全球最激烈的市场竞争,活活“卷”出来的、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优势。
宁德时代的电池,汇川技术的电机,华为的智能座舱和电控系统……这些名字的背后,是一整条成熟到可怕、成本低到变态、效率高到令人发指的供应链。
当这条供应链的能力强大到一定程度,它就不会再满足于只给新能源车供货了。它的能量需要寻找新的宿主。
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跨界”。做手机的开始造车,做家电的也开始造车。而那些已经在车里卷不动、或者想寻找新蓝海的玩家,就开始抬头看天。
“既然我在地上已经是红海了,那我能不能上天?”
飞行汽车,本质上,就是把新能源车那套成熟的三电系统,从二维的地面,搬到三维的天空。它所依赖的核心技术底座,和我们满大街跑的电动爹,同宗同源。
所以你看,这根本不是什么横空出世的“黑科技”,它更像是一个必然的产物。是国内新能源产业这个巨大的“母体”,在极度内卷的压力下,分娩出的一个新物种。
它选择去迪拜,而不是在国内先铺开,逻辑也一脉相承。
因为国内的天空,比地面的道路,还要“卷”。我们的空域管制极其严格,相关的法规、基础设施、市场接受度,都还在非常早期的阶段。想在国内大规模商业化,那得填无数的坑,等漫长的审批。对于一家烧钱的科技公司来说,这个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是致命的。
但迪拜不一样。那地方小,人口密度没那么夸张,关键是人家有钱,并且极度渴望摆脱石油依赖,愿意为一切看起来“未来”的东西买单。他们需要一个科技转型的“样板间”,需要一个能向世界展示自己拥抱未来的“大玩具”。
一个是被内部卷得必须往外跑,寻找生存空间;一个是手握重金,急需一个科技新故事。
这俩一拍即合,简直是天作之合。
最后再聊聊那个主持人。
很多人觉得这是“明星效应”,是“玩票”。我倒觉得,这恰恰是这家公司想得最明白的一步棋。
一家to B或者to G(面向政府)的硬核科技公司,最大的痛点是什么?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你的技术再牛,圈外没人知道,政府领导、投资人凭什么相信你?你怎么建立最初的信任和知名度?
请一个我们这种脸熟、国民度高、形象正面、还跟“亲子”“家庭”这种安全感标签深度绑定的公众人物来站台,本质上是一次极其高效的“信任度杠杆”。
他不需要懂技术,他只需要站在那里,用他过去十几年积累的公众信誉,对世界说一句话:“这玩意儿,靠谱。”
这就够了。这笔“信任账”,比投几千万广告,效果好得多。这同样是一种“降维打击”,用C端(大众端)的打法,去解决B端(商业端)的营销难题。非常聪明,也非常务实。
所以你看,把这几条线索串起来,整个事情的脉络就清晰了。
这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中国科技出海”的爽文。
这是一个关于“内卷”如何成为创新的催化剂、关于成熟的供应链能力如何自我寻找出路、关于精明的商业决策如何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的,复杂而深刻的商业故事。
它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那些光鲜亮丽的“果”,其实都源自于一个不那么光鲜、甚至有些苦涩的“因”。
那片在迪拜上空飞翔的,与其说是一辆飞行汽车,不如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巨大压力之下,一个漂亮的“压力释放阀”。
这事儿,挺值得琢磨的。共勉共戒吧。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