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先别急着唱赞歌。
咱们先看一组数字:估值36.35个亿,去年营收3.48个亿,净亏损3.51个亿。
看明白没?
这公司去年不仅没赚钱,还把辛辛苦苦卖芯片赚来的每一个子儿,都原封不动地亏了出去,顺手还倒贴了一点。
就这么一家公司,现在要去港交所敲钟了。
你说这事儿,魔幻不魔幻?
这家公司的名字叫琻捷电子,掌门人叫李梦雄,一个48岁的复旦校友。
汽车圈里的老炮儿,尤其是吉利和广汽,不仅没觉得他疯了,还真金白银地往里砸钱,成了他的股东。
这就怪了,这帮人精是钱多得没处花,还是看到了咱们普通人看不懂的门道?
这故事要从上个世纪讲起,听着跟古董似的,但没辙。
1994年的复distan大学,空气里还飘着理想主义的味道,17岁的李梦雄和他的同学李曙光,俩毛头小子,一脚踏进了微电子系的大门。
那时候他们估计琢磨的是怎么把电路板焊得漂亮点,绝对想不到二十多年后,他们会联手去撬动被英飞凌、恩智浦这些国外巨头垄断的汽车芯片市场。
这玩意儿,可比焊电路板刺激多了。
李梦雄这人,履历一看就是个“技术宅”里的顶配。
复旦读完硕士,跑去新加坡,又在英国拿了个博士,在森萨塔、高通这种大厂里兜兜转转。
可技术牛人的心里,总有团火。
2015年,他觉得火候到了,回国,在复旦的校园里,拉着老同学李曙光,喊上一帮师兄弟,就这么把琻捷电子给搭起来了。
没PPT,没风口,就是一帮工程师,想干点“国产替代”的硬核事儿。
“国产替代”这四个字,听着热血,干起来是真要命。
尤其是在汽车芯片这个领域,简直是地狱难度开局。
你做的芯片,是要装在时速一百多公里的车上,关系到人命的。
哪个车厂敢拿自己的牌子和用户的命,去给一个初创公司当小白鼠?
所以,琻捷电子的头几年,财报上的亏损数字,就像心电图一样,一路往下掉,看得人心惊肉跳。
可钱都烧哪儿去了?
没进个人腰包,全砸进了研发。
每年一个多亿的研发投入,砸出来的东西,还真就成了他们的“独门绝技”。
就说那个TPMS,也就是胎压监测系统的SoC芯片,不起眼吧?
他们硬是做到了中国第一,全球第三。
更狠的是BPS,电池压力传感SoC,直接干废了所有对手,全球第一,市占率过半。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好比你在武林大会上,内力修为看着还差点意思,动不动就吐血(亏损),但你手里攥着两件独门兵器,一亮出来,全场都得敬你三分。
吉利和广汽投的,就是这两件“神兵利器”的未来。
他们赌的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的浪潮里,琻捷电子手里攥着的,是未来汽车的“神经末梢”。
当然,质疑声从来就没断过。
有人说,这不就是资本催熟的又一个故事吗?
靠着几个大客户活着,一旦人家打个喷嚏,你这就得感冒。
这话没错,风险明晃晃地摆在那儿。
中国销量前十的国产车企都在用他们的产品,这是光环,也是枷锁。
但你换个角度想,这不就是中国高科技突围的常态吗?
在那些被“卡脖子”的领域里,总得有一批人,像敢死队一样,先冲上去,用亏损换时间,用时间换技术,用技术换市场。
李梦雄和他的复旦校友们,干的就是这种不讨巧的活儿。
48岁,一个本该“功成身退”的年纪,李梦雄却选择把公司推向资本市场,接受最严苛的审视。
这一搏,赌的不仅是公司的未来,更是中国汽车芯片产业能不能真正挺直腰杆。
所以,别光盯着那份吓人的亏损财报了。
这背后,是一个中年技术男的偏执,是一群顶尖学府精英的理想,也是一个大国在核心技术上,不想再看人脸色的那份憋屈和渴望。
至于最后是“遥遥领先”,还是“一地鸡毛”,谁知道呢。
反正,好戏才刚开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