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庆峰
回望过去十余年,发展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我国最正确的战略决策之一。
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跑者。同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激烈的非理性竞争问题。
在多部门表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之后,7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出现的各种非理性竞争现象,坚持远近结合、综合施策,切实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
新能源汽车产业主要面临哪些非理性竞争?有什么样的风险?又该如何进行防范?
(一)
许多人认为,汽车行业会像手机行业一样,呈现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最后只剩几个头部品牌。
从市场格局看,传统车企不断转型,新势力竞相涌现,再叠加市场从增量转向存量竞争,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实际已处于供需不平衡阶段。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达44.3%。进入“拼刺刀”阶段,为了“活下去”,不少企业陷入非理性竞争陷阱。
低价竞争愈演愈烈——
从“油电同价”到“电比油低”,从“豪车打对折”到“限时一口价”,车企不断“掀桌子”。三天两头的“价格战”,上百家车企和品牌卷入其中。同一车企的产品互相倾轧,不少“零公里二手车”充斥市场,消费者面临“刚提车就降价”“官方指导价形同虚设”的背刺。车企陷入“越卖越亏”困局,很多时候只能“赔本赚吆喝”。
同质竞争不断加剧——
看到“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成功,各个品牌随即跟进,座椅通风加热成为标配,座椅按摩、“零重力座椅”卷到轿车领域,但在续航等核心指标上缺乏创新。功能和设计高度趋同,只好想尽办法打造“卖点”,有的鼓吹“智能驾驶”,有的宣传“车上吃火锅”,有的还可以“打麻将”……花里胡哨的技术期货,反而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网络水军乱象严重——
在各大社交平台、汽车论坛上,一些车企KOC(关键意见消费者)扮演了“黑嘴”角色,水军更是肆无忌惮,四面出击。有的蹭炒涉企热点,编造不实信息,谋取非法利益;有的化身“车粉”,互相攻击谩骂,夸大产品优点,贬低竞争对手,刻意制造对立;有的通过AI批量生成谣言、操控大量账号实施“集体攻击”,甚至伪造车主采访、事故视频等。
(二)
行业竞争已然部分失序,伤害到了企业生存之基。
如今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普遍陷入“增收不增利”怪圈。除个别企业实现以价换量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量价齐跌。根据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利润率已下降至4%以下,为3.9%,有的单车利润甚至只有几千元。
这是一种典型的“内卷式”竞争,暗藏着一场可能波及全产业链的系统性风险。
对消费者来说,看似“价格战”比较友好,能省下不少钱,但这种观感背后,是一些车企实行隐蔽的成本削减策略,在生产中偷工减料、减质减配、以次充好。例如,一些车辆的续航里程与宣传严重不符,电池使用寿命缩短,安全性无法保障,引发大量投诉。
对产供链来说,有的车企会选择利用优势地位,向上下游“强行压价”,“不降价就不付款”。这段时间,很多车企公开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无序的“内卷式”竞争导致账期不断延长,已经冲击到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对行业生态来说,则造成效率损失和创新能力抑制。网络上的营销对战,让不少企业把大量精力资源投入到营销竞争中,而在技术研发、服务提升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分散的竞争态势也难以形成合力,阻碍了行业整体进步。
(三)
新能源汽车产业体量大、产业链长、关联性强,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规范竞争秩序至关重要。
一段时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纷纷发声,反对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坚决的态度,释放出明确的信号:非理性竞争没有赢家,更没有未来。
如何防范非理性竞争?可以从三方面破题。
以“监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重点督促车企落实好支付账期承诺,绝不允许以牺牲产品性能、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实现短期的“降本增效”。要重点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重拳打击网络“黑嘴”,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以“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越是创新不足,越是容易滑向同质化模仿,陷入对低水平竞争的依赖。企业应该着眼长远,持之以恒推进创新,突破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瓶颈短板,“向左、向右”开辟出新天地,拓展出更加细分、差异化的市场机会。
以“出海”撬动全球市场。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未来发展更加需要各方发挥优势、深化分工协作。放眼全球,中国市场容量或许是有限的,但海外市场还很大,中国车企仍然有巨大成长空间,可以共同做大份额,做到“此长彼长”。
由“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必然会经历一定程度的竞争加剧、优胜劣汰。这既是无可避免的转型阵痛,也是把握未来的发展机遇。但只有切实规范产业竞争秩序,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汽车产业生态,才能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提质向新,从“全球规模领先”真正迈向“全球价值引领”。
新能源车企,该“听劝”了!
【作者】 王庆峰
南方评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