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说一家老牌汽车厂商开始搞航天,大家第一反应大概就是:咦,这是不是又要跟马斯克较劲,来场中国式的太空梦追逐呢?
要是你仔细研究吉利这盘大棋,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时兴起的“抬头望星”行动,而是一场从地面市场需求出发,反向规划的太空布局,纯粹是“地面生意”的延伸。
吉利是怎么把那些看起来挺“高大上”的航天技术,变成一场由地面需求出发,再倒过来布局太空的“逆向改造”呢?
为车造星不是为天造星
吉利的玩法,核心就在于完全打破了“技术优先”的老套路,开创了“不按常规出牌”的航天思路。它一开始并不是卷入那些壮观的太空互联网设想,而是从自身最靠谱、最庞大的内部需求出发,进行反向布局。
智能汽车时代已经到来,不管是自动驾驶、辅助驾驶功能,还是车载娱乐系统,都在把车辆变成一个移动的数据信息中心。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稳定不断的网络连接和精准的定位服务。
问题呢,旧式的移动网络总有信号盲点,比如在隧道里啊、山里头,一下子信号中断,这对普通手机用户来说可能就没啥大不了的,但对于一辆高速开的智能汽车来说,可就变成了潜在的安全隐患,悬在头顶,随时可能酿成事儿。
吉利的“未来出行星座”项目,最重要的就是要搞定这个难题。它的主要服务对象,不是全世界的网民,而是吉利旗下极氪、吉利银河等品牌的车主。
吉利为车主勾画的蓝图,就是一张覆盖全世界、永不脱线的安全网。现在,量产车型都已经撞上了卫星通信终端,既能双向发收消息,还能实现卫星上网的功能。
这一下子就搭起了一个完整的商业循环起点。吉利庞大的车主团队,成了这个项目的最初用户群。
这帮用户不仅能带来一笔稳稳的收入预期,还能提供海量的行车信息,为接下来技术的升级和改进提供最珍贵的“养料”。
更有趣的是,这个“永远保持联系”的功能,实际上还能变成吉利汽车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卖点。
这种“自产自销”的做法,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项目开局的稳定性,完全避免了“技术再牛,也没人愿意买单”的尴尬局面。
把卫星当成汽车来造
要是说确定内部需求解决了“为什么要造”的疑问,那么吉利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算是彻底颠覆地回答了“怎么造”的难题。
吉利的主要优势不在于从零起步搞出航天技术,而是它巧妙地把成熟的汽车制造经验,用在传统卫星生产上,来了一次“降维打击”,彻底改写了成本的走势。
在不少人心里,制造卫星可是非常讲究、要求极高的事儿。它更像是个“工艺坊”里的艺术品,都是由顶级工程师耗费大量时间,按需定制、手工打造的,花费长,而且成本也不低。
可是吉利就没那么讲究。
他们在浙江台州搞了个卫星制造基地,这个工厂的核心,就是汽车流水线的操作方式。借助供应链管理和规模效应下的质量把控这些成熟的传统制造经验,吉利硬生生把卫星从实验室里的“高端货”,变成了量产线上的“工业制品”。
这次“反向赋能”带来的效率变革真是厉害。每颗卫星从开始到出厂,最快也就用了28天,跟以前的传统方式比,成本一下子减少了差不多45%。而这座工厂的年产能,竟然能达到500颗,简直让人震惊。
这跟马斯克的操作方式形成了挺有趣的对比。SpaceX成功挺大程度上靠的就是火箭回收技术,它通过大幅度降低发射的费用,彻底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成本格局。
而吉利呢,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靠着在生产方式上的创新,把卫星“本身”的制造花费压得很低。一个解决了运输的问题,另一个降低了商品价格,这两点都成了让商业航天更接地气、走向平民的关键动力,只是走的路子完全不一样。
先种好自家地再图天下
跟SpaceX一开始就冲着全球市场、想建个庞大星座的风气不一样,吉利走了一条更踏实、更有东方智慧的“根据地”式发展路线,走得稳扎稳打。
他们把重点放在一个垂直领域,先把这块做得极致、逻辑清楚,然后再逐步扩展,打造生态圈和走向国际。这种踏实稳妥的做事方式,贯穿了整个项目的布局。
这个计划安排得挺明明白白,分成了三个阶段,步步紧凑。
这个阶段的任务很清楚,打算在今年年底之前搞定72颗卫星的组网。重点在于能为全球提供实时数据传输和中低速网络,首要的事就是搞定自家的汽车应用场景,确保商业模式能验证成功。
第二阶段,星座总数会增加到264颗卫星。汽车业务一旦稳定下来,服务的重点就会转向跟手机直连卫星通信关系密切的领域,开始逐步扩大用户群体。
等到了第三阶段,星座的总数才会突破5000颗。只有当商业模式经过充分验证,成本控制得当,吉利才会真正迈入全球高速宽带互联网接入领域,打造一个像“太空互联网”那样的体系。
这种踏实的阶段安排,让整个商业方案的风险变得更容易掌控。
吉利也没打算搞个封闭式的商业天下,它正积极推动打造一个开放的商业生态圈,目前已经和包括沙特、马来西亚在内的超过20个国家的运营商合作了不少。
这就意味着,吉利将来不再只是简单的“服务提供商”,而是变成一个“网络能力输出平台”。这种“国家队领路,民营队冲锋”的模式,一方面可以符合国家的战略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帮企业赚点钱,一起推动产业向前发展,还能把中国的技术方案融入到全球的通信标准中去。
结语
因此,仔细看看吉利发射卫星这事儿,它的核心意义并不在于模仿SpaceX,而在于它为高风险、投入巨大的商业航天行业,开辟了一条全新、更加稳妥的发展路径。
这不仅仅是一个老牌车企的转型试水,更像是中国坚实制造业向高科技领域深度渗透、敢于挑战现有格局的一个鲜活缩影。
它用事实告诉咱们,在追逐星辰大海的路上,踏实的商业逻辑和天马行空的科技幻想,同样都不可或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