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的蔚来,真的是把大部分人期待成了看戏。我身边不少同行跟我聊过,说车市下行,品牌势头变缓,蔚来也难以例外。这不,李斌那套能不盈利吗?靠规模,其实早敲醒了我的警钟。没有谁会没事大幅降价,但蔚来居然选择了被动降价,其实也能理解——毕竟,要在这个价位才能苟活。而且,从他们的财报来看,亏得连基本的现金流都快吃紧了,站在行业保险杠上的确挺危险。
说实话,别的车企只要拉一波降价,用户立马跟风,反正价格战烧不过短期利润,但蔚来不一样。他们家的溢价,早就变味了。到2024年,CEO李斌自己都公开承认,我不觉得还能盈得出来,能存活下来就不错了。这话听着挺扎心。我的猜测,也许他们其实明知道没有盈利的只能靠不断补贴、补现金来维持表面体面。
这就引出了个疑问:他们还能撑到什么时候?毕竟,萤火虫品牌月产能1000多台,几乎是填坑用的。Q4要冲3万辆,意味着要确保总交付达到目标。这压力,也不光是技术或供应的事。更像是决定性的一战——如果交付进度没赶上,销量扑空,那盈利目标就更悬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乐道L90的订单确实很火,那21天就交付了6400台。现在这个价格,成本还能控制得住吗?BaaS方案其实价格压得挺低了,像个走量机器。如果毛利能像消息说的超过15%,那还算可以,但这也只是说说。实际操作中,供应链能否再给点惊喜也是个未知数。毕竟,从零到一,逐步加量,供应链总会遇到瓶颈。有次和供应商聊,他们说:超预期快速放量,供应链很难一下子跟上。这话我听了好几次。
再说新ES8,作为旗舰,它的毛利粘度更重要。已知订单约3-4万辆,目标交付也差不多这个数。一开始的预期是月销3000台左右——这不算高,毕竟新车刚上线,产能爬坡慢点正常。若能稳定冲到1万台/月,那就真的变天了。毛利高于20%,对蔚来整体利润拉提升,谁不盼望?但这个若能….假设挺大,产能还得持续改进。
我还记得去年,朋友说过一句话:蔚来那些车型很多,互相竞争也拉低整体利润。听到这个,我有点深以为然。Q4订单上,乐道L60也得上场,虽说它的交付量有限(几万台目标),但也算兜底,不至于太难堪。车多,但销量比例不均,像个拼盘。
这里插个问:你觉得,一个车企的靠优质产品还是靠价格战?我个人觉得,短期靠价格能救一时,但长远看,只靠降价生存,是真的能持续赢吗?显然,蔚来的价格战还得持续打打杀杀。也许它们真的走到无路可走的边缘,只剩拼现金。
但说到成本,坦白讲,蔚来还算有点办法。他们官宣全系标配100度电池,还降价3.8万元。这个动作,既能刺激订单,又能降低配置成本。生活比喻吧——就像我们一家人,平时吃饭,控制伙食费一样,花钱明显得量入为出。买车当然也是拆拆洗洗,能省就省,能快就快。
再说融资,蔚来去年增发10亿美元,填补现金流困境。这个动作,看似救命稻草,实际也提醒着:他们知道,自己盈利远远不是短期能搞定的问题。行业里很多人都在等着看笑话。毕竟,一个品牌溢价已死,想靠杀价苟存,成了他们唯一求生之路。
我估算,百公里的制造成本——未调研具体数字,但大概在0.8-1美元不等。再加上人工、配件、研发,亏损也就能想象。有时候我觉得,蔚来的纯电技术,还能崭露头角,但非市场号召力的驱动力,似乎就差那么一点爆发。要不然,今年他们的订单也不会集中爆发。
(这段先按下不表)唉,真是觉得,盈利这个词,越来越像泡影。从行业角度来看,我疑惑:他们到底还能坚持多久?说是苟活,但做得多不容易。尤其是,成本压力和订单交付的节奏完全不由自己掌控。
所以,最关键的还是交付速度和毛利控制。我猜,面对2024年底的巨大压力,蔚来一定在拼命加快生产线的爬坡。但谁知道,实际能不能按时第一个突破那个临界点?或者说,未来在市场和供应链面前,是硬仗还是软仗?
到还是得留个悬念:你觉得,蔚来到2025年,能不能靠拼现金、拼交付走完全场?还是说,真要走一条以价格换市场的死路?这事儿,要等到年底,才知道答案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