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的新国标政策终于来了,作为这个领域的新“交通规则”,一时间让众多品牌和消费者都绷紧了神经。最近,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再度亮剑,直接约谈了雅迪、爱玛、九号等10大电动车品牌,给出了有关新国标的一套“硬杠杠”。这场听起来像是车企的“家长会”,却透露了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不按规矩办事,不止消费者买不到车,生产商也别想“浑水摸鱼”。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在“目录准入”这件事上,管理部门的态度相当强硬:上牌是销售的前提,没有拿到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以及地方的“绿本”,连上市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上路了。过去有不少经销商和厂家喜欢玩“先卖后补录”的猫腻,把未入目录的车先偷偷卖出去再来补手续。现在好了,这一招行不通了,这不光堵住了厂商浑水摸鱼的路,也变相倒逼品牌提升产品合规性。
但是,光产品进了门还不行,门店服务同样“万万不能马虎”。这一波要求线下门店执行《北京市电动自行车经营门店服务指南》,看似是在搞细节,实则是对消费者的硬性保障。从给车主讲清楚上牌政策,到提供合格证、发票,再到售后服务,每一项都不能少。其实这未必是“苛刻”,毕竟对于消费者来说,花钱不仅是买车,更是买了个心安。但问题来了,商家真能做到件件合规吗?每次进店买车就像开家长会一样——又是听政策又是填表,麻烦是麻烦,可对消费者来说,这隐性安全感算是买对了。
再说到“改装”这块,不少车主和经销商以前打“小聪明”,卖辆标子合规的小电驴,暗地里给用户偷偷更换大功率电机、高电压电池,这招虽然之前不少人尝了甜头,但这次“铁腕禁令”下,恐怕得彻底凉凉了。“货证一致”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实则一票否决了所有“魔改车辆”的存在。试想一下,如果允许改装,谁能保证随便变大的马力不会变成更大的隐患?电动车的初衷是轻便和安全,随便改一改,万一变成“移动炸弹”,后果可不是一纸罚单能了事的。
当然,最头疼的,恐怕还要数一批非标车的清理问题。从今年12月1日开始,旧国标的电动车将全面退役,这个清仓大限摆在眼前,商家再硬着头皮兜售库存的非标产品,只会给自己招惹更大的麻烦。这一点,消费者也得擦亮眼睛,买车一定要从目录和3C认证参数着手,别贪便宜结果买了辆“违法车”,到头来只能自己扛后果。
其实,政策的出台根本目标并不是打压市场,而是推动电动车行业朝着更加标准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对于消费者来说,这可能是一场短期内“改造习惯”的阵痛,但归根结底,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交通秩序和安全保障。道理很简单,大家愿意骑安全车,厂商专注造合规车,久而久之,市场也会越来越规范。
问题来了,咱们是愿意在规则下辛苦点,还是冒着被罚款、扣车的风险肆意而为?政策的大锤子已经高高举起,这一次,厂商和消费者,还敢像以前那样“搞点小聪明”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