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被视为合资车企战略反攻关键年。面对自主品牌与造车新势力的强势崛起,大众、丰田、本田、通用等跨国巨头正以“中国速度”推进变革,推出多款本土化纯电平台车型,并深化与中国科技企业的智能驾驶合作;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更是希望借助电动化、智能化完成品牌价值重构。
今年以来,日系车企在新能源上动作频频。3月6日,广汽丰田铂智3X和东风本田S7同日上市;4月15日,广汽本田P7上市;4月27日,东风日产N7上市。其中,除东风日产N7为纯电轿车外,其余三款车型均为纯电SUV。
不过,上市仅一个月后,4月15日晚,东风本田宣布将S7降价6万元,价格区间调整为19.99—24.99万元,与当天上市的广汽本田P7平齐。不少人认为,这意味着日系车企真正“放下身段”,与新势力展开贴身肉搏。
日系现在全靠信仰粉了,丰田和本田的混动我都开过,稍微加速一下,发动机就开始咆哮,比起国产有明显代差,感觉太不好了。
日系车降价救市,利润砍半销量却纹丝不动,这场豪赌注定血本无归。
降价这事,听起来像是万能解药,消费者乐了,车企哭了。日系三强丰田、本田、日产,今年集体玩起了跳楼大甩卖。
乍一看,诚意满满,可销量呢?本田暴跌30%,日产跌12%,丰田勉强稳住但也下滑7%。这哪是促销,简直是割肉喂鹰,结果鹰还不吃。
日产去年净利润暴跌93%,本田汽车业务利润缩水13%,丰田还算能扛,但营业利润也掉了20%。
降价换不来销量,反而让财报更难看了。经销商库存堆成山,现金流绷得像根弦,广汇汽车这种巨头都顶不住退市了。价格战打到这个份上,已经不是竞争,而是慢性自杀。
为啥降价没用?因为现在的国产新能源车,只要尝过的就回不去了。
现在买车的人,要么图便宜,要么图新鲜。日系车两头不沾。
论便宜,比亚迪秦PLUS卖7.98万,直接踹飞轩逸。论新鲜,人家智能驾驶、超快充、车机互联玩得飞起,日系车还在用五年前的导航系统。降价只能吸引那些原本就打算买燃油车的老客户,可这帮人越来越少。
更扎心的是,降价还拉低了品牌价值。以前雅阁是B级车标杆,现在十万出头就能提车,谁还觉得它高级?雷克萨斯加价神话破灭,销量暴跌19%,逼得丰田砸1000亿日元在上海建厂。
品牌一旦掉价,想再爬回去比登天还难。日系车现在就像奢侈品店搞地摊货,老顾客嫌弃,新顾客不买账。
利润被砍,研发资金自然缩水。日产原本计划投2万亿日元搞电动化,现在亏得只能裁员关厂。本田和日产一度想合并抱团取暖,结果谈崩了。
丰田还算稳,但混动车型再能打,也架不住纯电市场被中国品牌包圆。没有利润,哪来的钱研发新技术?没有新技术,又拿什么跟比亚迪特斯拉拼?死循环了属于是。
日系车真正的困境,不是价格,是思维。它们把中国市场当提款机,却没当成创新试验场。比亚迪敢把智驾系统价格砍半,是因为它掌控了全产业链。
日系车还在依赖松下的电池、爱信的变速箱,成本压不下来,降价就是纯亏。更搞笑的是,它们一边降价,一边还在日本本土卖天价电动车,结果一年才卖出去几千台,连比亚迪的零头都不到。
消费者现在要的不是便宜,而是值。比亚迪DM-i混动油耗低还能上绿牌,问界M9智驾系统比丰田先进两代。
日系车降价再多,产品力跟不上,照样没人买单。轩逸降到8万又怎样?隔壁秦PLUS充电能跑100公里,智能化吊打十条街。价格战打到头,拼的还是技术。可惜日系车醒悟得太晚。
这场降价潮,最惨的不是车企,是经销商。4S店拿车价是固定的,市场价却天天跌。卖一辆亏一辆,不卖库存压死。
日系汽车退市只是开始,更多小经销商已经在倒闭边缘。厂家可以裁员关厂止损,经销商只能硬扛。价格战再打下去,整个销售网络都得崩。
日系车也不是没努力。丰田找比亚迪合作搞bZ3C,本田拉上华为做智驾,日产押注固态电池。但这些补救措施,怎么看都像临时抱佛脚。
比亚迪十年前就开始搞垂直整合,日系车现在才想起来本地化研发,差距早拉开了。市场不会等它们慢慢追。
降价救不了日系车,就像退烧药治不了癌症。短期止血可以,长期还得靠产品革命。
可惜它们的电动化车型,要么续航拉胯,要么价格虚高,智能驾驶更是落后中国品牌好几年。
消费者用脚投票,结果就是市场份额从24%腰斩到11%。再降下去,怕是要跌破个位数。
商业世界很公平,傲慢的代价迟早要还。
日系车曾经看不起电动车,现在被电动车按在地上摩擦。它们把中国市场当韭菜地,现在韭菜自己长腿跑了。这场价格战,打到最后没有赢家,只有幸存者。
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招呼都不打。市场淘汰你的时候,降价也只是徒劳的挣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