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汽车强国的供应链困局与中国汽车的百年机遇
中国在引进合资燃油车企的前二十多年,始终没有打破欧美日在燃油车核心零部件的垄断,核心原因在于整个汽车供应链与整车品牌的高度捆绑,极低的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5%)。如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反客为主,欧美日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并且可能比中国此前更要高的行业壁垒。
在燃油车时代,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被德国、日本、美国三大工业强国牢牢掌控。德国以大众、奔驰、宝马三大品牌构建起技术壁垒,博世(BOSCH)的发动机控制系统、采埃孚(ZF)的变速箱技术、大陆集团(Continental)的底盘系统,形成精密制造的金字塔体系。日本则凭借丰田、本田、日产三大车企,配合电装(DENSO)的电子元件、爱信(AISIN)的传动系统、普利司通的轮胎技术,建立起精益生产的全球标杆。美国依托通用、福特两大百年车企,叠加特斯拉的电动化创新,构建了德尔福(Delphi)的电子架构、麦格纳(Magna)的整车代工、康明斯(Cummins)的动力总成等供应链网络。
第二梯队的韩国(现代、起亚+摩比斯Mobis)、意大利(菲亚特、法拉利+马瑞利Marelli)、法国(标致雪铁龙、雷诺+法雷奥Valeo),则通过差异化竞争占据细分市场。这些国家的共同特点是:通过数十年积累形成高度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体系,但这也导致重资产投入固化——内燃机产线建设成本高达百亿美元,变速箱工厂需连续运转20年才能回收成本。正如波士顿咨询报告所示,全球前50大汽车零部件企业平均利润率仅5.3%,规模化生产成为生存必需。
这种格局正在被新能源革命打破。当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取代传统动力总成,供应链价值池发生根本转移。2024年宁德时代已控制全球近38%的动力电池产能,精进电机的扁线技术专利数量超丰田2倍,比亚迪的IGBT芯片自供率突破90%。即使到现在,动力电池成本依然占据整车成本低20-30%,而全球前十动力电池企业,中国有6家,市场份额占比77.6%。
可以看出,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构建的供应链,具备三个降维打击优势:
成本控制:长三角产业集群内,电池包成本可比欧洲低40%
迭代速度:从CTP到CTC技术革新周期压缩至12个月(国际平均24个月)
规模效应:仅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50万辆,超全球其他地区总和。
当传统巨头仍在为电动化转型计提百亿欧元减值时,中国已形成从锂矿开采(赣锋锂业)到充电运营(特来电)的完整生态闭环。正如麦肯锡所言:"新能源供应链的规模壁垒,将比燃油车时代高出一个数量级。"而欧美日面对的是比以往所有时代都更加强大的对手——中国。
二、中国汽车出口狂飙,车企出海成共识
中国汽车出口量从2021年的201.5万辆,暴增至2024年的522万辆,三年增长159%。已经连续两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并在迅速扩大与日本的距离。这其中有3家典型的代表性企业。
技术突破型:比亚迪的全球闪电战
2024年出口43.3万辆(同比+71.8%),2025Q1海外销量已占全球总销量21.4万辆(同比+117.27%)在泰国罗勇、巴西卡马萨里建立本土工厂,实现"整车出海"向"产业链输出"升级。海豹车型获澳洲"5万澳元最佳电动车"、唐系列成巴西总统座驾,打破高端市场认知天花板。在意大利、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新加坡、巴西、泰国等多个成熟的汽车市场,跻身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强势超越特斯拉等友商。
模式创新型:上汽的生态圈扩张
MG品牌在欧洲年销突破30万辆,依托伦敦设计中心与马德里电池包工厂实现本地化
打造"电动超跑+"战略:Cyberster敞篷跑车登陆英伦,Marvel R氢电车型布局中东
联合中远海运开发汽车滚装船"绿巨人"系列,单船运力达7000辆。
市场深耕型:奇瑞的根据地策略
在俄罗斯市场份额达19.3%(2024年),超越大众位居第二,巴西工厂投产Tiggo 8 Pro混动版,本土化率突破60%,联合哈萨克斯坦Allur集团建立中亚供应链枢纽。更具深意的是出口结构的质变:2024年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达35%,均价从2019年的1.2万美元升至2.8万美元。在德国《明镜周刊》的拆解报告中,比亚迪海豹的智能化配置已超越宝马i4,而制造成本低18%。
三、2035年或再造一个中国市场,占据全球50%的汽车市场份额
中国汽车产业正沿着"白色家电-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的征服路径加速推进。我们查阅资料,可以参考以下数据对比:
空调:中国占全球产量80%(格力、美的)
手机:中国制造全球65%(苹果供应链+华为/小米+OV+传音)
动力电池:中国掌控77%产能(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
预计中国新能源汽车有望在2035年前实现50%全球份额,其中中国市场2500万产销量,90%以上会全部新能源化,出口及本土化生产(包括反向与德日意法等知名车企合资)同样达到2500万辆。核心驱动力在于:
成本黑洞效应:中国每GWh电池产能建设成本比欧美低35%,且学习曲线斜率陡峭30%,头部企业已经形成的垄断优势,非外力很难再改变。
基础设施捆绑:特高压输电+光伏制氢+5G车路协同构建新型产业基础设施,带来全面电力化的改造
地缘经济引力:RCEP区域内汽车零部件关税降至0%,中南美洲远洋运输的便利化,中国在中东非洲的影响力扩张,中欧班列运输成本比海运低15%。
这将引发三重全球重构:
产业格局:中国车企及其供应链的集体性崛起,重塑全球汽车供应链格局,在中国生产汽车,出口全球,像如今苹果一样
能源政治:智利锂矿对华出口占比达78%,沙特投资56亿美元与中国合建电动车产业园
技术标准:中国主导的CHAdeMO 3.0快充标准获东盟强制认证,欧盟被迫修改CCS协议
那些深度绑定中国供应链的国家正在获得超额红利:匈牙利吸引宁德时代73亿欧元建厂,带动当地工资水平上涨22%;泰国电动车渗透率从2022年的2%飙升至2025Q1的19%,GDP增速逆势突破4.5%。比亚迪、奇瑞、上汽等正在接棒中国白色家电、手机数码等行业书写更多属于中国制造的传奇篇章。
正如《经济学人》所言:"当汽车产业重心东移,地缘政治的权力方程式正在被重新编写。"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的更迭,更是文明范式的转换——从石油美元的轮毂,转向锂硅字节的算力网络。在这场百年变局中,中国正从规则的追随者,蜕变为新秩序的架构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