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年那个梁山车展,都像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你以为是去看车的?不,你是去看“求生”的。今年的主题尤其鲜明:不装了,摊牌了,国内这桌麻将打不下去了,我们组团去隔壁KTV唱歌。
一进展馆,扑面而来的不是机油味,而是一股浓浓的“远征”气息。各种车上刷着看不懂的洋文,老外比车模还多,一个个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围着那些铁疙瘩猛瞧。这是什么信号?这信号就是,家里的米缸快见底了,再不想办法去邻居家化缘,就得集体上街要饭了。
商用车出海这事儿,不是今天才有的。最早是客车,那帮兄弟十多年前就悟了。为啥?因为国内市场被私家车、高铁、地铁联手降维打击了。你一个在地上跑的大巴,怎么跟钻地里、飞天上的比?没法比。所以客车企业早早地就卷铺盖润了,在海外杀出一条血路,有的甚至不务正业,开始卖卡车、卖挖掘机,活得那叫一个滋润。
然后是卡车。卡车兄弟们的苦日子,是从宏观调控开始的。什么“能源转型”、“绿色转型”、“房住不炒”,每一个大词砸下来,工地上就少一堆土,路上就少一批货。再加上现在年轻人都不生孩子了,消费跟得了老年痴呆一样疲软。货都没了,你让卡车拉空气吗?所以,重卡企业也疯了。他们不是在出口,他们是在搞“闪电战”,22年、23年、24年,出口数据跟坐了火箭一样,连年破纪录。这不是开拓市场,这是逃命。最好的防守就是跑路。
现在,轮到专用车和挂车了。它们的处境一模一样。国内市场就是个修罗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以前市场好的时候,大家还能假装体面,你做一个我做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现在?现在是掀桌子式竞争。我活不下去了,你也别想好过。所以梁山这帮企业也开窍了,与其在家里为了几毛钱的利润打得头破血流,不如把这些“压缩毛巾”打包一下,卖到国外去,让它们在异国他乡吸水膨胀,惊艳那些没见过世面的老外。你看展会上那些自卸车、罐式车,一个个打扮得跟要去参加汉诺威选美似的,浑身写满了“我想活下去”。
然后你再看那些轿运车,更有意思了。满场都是半挂式的,前几年火得一塌糊涂的中置轴轿运车,跟失踪了一样。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政策请客,市场买单”的典中典案例。
当年那个新国标,GB1589,也不知道是哪个天才想出来的,明显就是偏心中置轴。凭什么中置轴能拉22米长,半挂就只能拉17米多?就因为它长得乖?就因为以前半挂车被魔改成“大怪二怪”超载过?这是什么逻辑?你家孩子考过一次不及格,你就不让他上学了?这不叫管理,这叫一刀切,这叫懒政。
我作为一个曾经也跟物流打过交道的中年人,真的觉得这事儿很滑稽。中置轴轿运车,听着高大上,中部铰接,灵活,适合城市短途。但问题是,中国有多少路是平坦的城市大道?更多的是坡道、烂路、犄角旮旯。中置轴那玩意儿,在坡道上跟个扭扭车一样,看着都悬。而半挂车,技术成熟得跟老干妈一样,不挑路,耐造,重心还低,安全得很。结果就因为一个标准,硬生生把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兵给打残了,扶持一个花里胡哨的新兵蛋子上位。
现在市场用脚投票了。大家发现,还是那个老实巴交的半挂车好用。适者生存,不是文件上谁写得好听谁就能生存。太阳都要一个趔趄。你看,市场自己会纠错,但中间浪费的那些钱,那些时间,谁来买单?没人。
最骚的操作还在后面。那个GB7258的《第1号更改单》,堪称“史诗级削弱补丁”。它直接把“高栏板举升式自卸半挂车”给干没了。理由是啥?“平板式、仓栅式载货车辆不应有举升功能”。我看到这条的时候都气笑了。这跟你规定“菜刀不能用来拍黄瓜”有什么区别?人家就是一个在工地上卸货的功能,碍着你在公路上执法什么事了?这是典型的管得太宽,手伸得太长。
以前那种高举车,拉煤拉粮,一斗子倒下去,干净利落,效率高,成本低。是真正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工具。结果这帮制定标准的大爷们觉得不行,不优雅,有风险。然后呢?然后就催生出了“传送带式自卸半挂车”这种奇葩。我愿称之为“脱裤子放屁模拟器”。价格贵一倍,卸货慢一半,传送带还老坏。用户买回去,天天琢磨的不是怎么挣钱,而是怎么还贷款。这哪里是产业升级,这分明是产业自尽。
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了。你一个管交通安全的,跑去干涉人家在封闭场地里怎么卸货,这是不是越位?是不是?是是是。这种因为害怕出事故,就干脆把事情本身给禁了的思路,不是蠢就是坏。就好比自动驾驶,你永远别想靠实验室里的数据跑通。真正的关键在哪?在老头乐。只要老头乐还在路上横冲直撞,只要大爷躺得够快,你所有的算法、所有的雷达,都得跪下。因为现实世界,它不讲道理。
更离谱的是那个6轴限制。我们的标准规定,汽车列车最多6轴,总重49吨。理由是路和桥不行。我就想问问,都2025年了,我们的基建狂魔人设呢?我们的路还是纸糊的吗?展会上那些给国外客户准备的4轴、5轴、6轴半挂车,连上牵引车,动不动就七八轴、十几轴,跟蜈蚣一样。怎么,外国的路是金刚石铺的,我们的路是豆腐渣做的?这些多轴车,运力更强,单位轴荷反而更低,对路面的损伤更小,更高效,更节能。但就是不让你用。为什么?我只能用品牌玄学来解释了,可能某些人就觉得6这个数字比较吉利。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但现实比我的比喻更蠢。
当然,展会上也有让人觉得“开窍了”、“悟了”的地方。比如二手车。以前买二手商用车,跟开盲盒一样,全靠卖家一张嘴和你自己的人品。现在呢?重汽这些大厂下场了,搞了个官方认证。他们派自己人,用上百项标准给你检测一遍,然后出一份报告,给你“背书”。
这就很有灵性了。这和买奔驰是一个道理。你买奔驰,买的是那个三叉星标吗?不,你买的是它背后那一整套“我很牛逼”的社会共识。重汽这个认证,就是在二手车上也盖一个戳,一个“官方认证,童叟无欺”的戳。这一下就把信任问题解决了。你看,蚂蚁汽车这种二手车商,拿到授权后,车价比别人贵5%,还卖得飞快。流通效率直接翻倍。这就是品牌的力量。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它让你心甘情愿地多掏钱。这才是多赢,厂家、车商、用户,都开心。
最后,展馆对面那个新开的“济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也算是个好消息。这么多年了,终于有个地方开始正儿八经地为专用车行业培养科班出身的人才了。这叫什么?这叫产教融合的终极形态。学生出了校门,过条马路就进了工厂,理论直接变实践,无缝衔接。比那些在象牙塔里闭门造车的大学教授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总而言之,今年的梁山车展,就是一出现实主义的魔幻大戏。一半是向外求生的悲壮远征,一半是向内吐槽的荒诞喜剧。它告诉你,这个行业想活下去,不能只靠技术,也不能只靠营销。有时候,你得疯,得掀桌子,得承认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要么成仙,要么成盒。而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盒子里仰望成仙。就问你怕不怕?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