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电子化趋势日益明显,传统的驾驶动作如“踩刹车、踩离合、脱空档、拉手刹”等,在高科技的助力下得以简化,仅需踩刹车和踩油门即可。这一变革主要归功于自动变速器的普及。然而,刹车系统中的手刹、P挡、电子手刹与自动驻车等关键组件,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解析这些组件的功能与差异。
●传统手刹
我们常说的手刹,其专业名称实际上叫作驻车制动器。这与行车制动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脚刹,有着本质的不同。行车制动主要用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短时制动,以帮助车辆迅速停稳或减速;而驻车制动则是在车辆停稳后发挥其作用,通过稳定车辆来避免在斜坡上停车时发生溜车事故。
手刹,作为辅助制动系统的一部分,主要依赖人力进行操作。其设立的初衷是在停车时防止车辆因未稳而自行溜动。手刹的核心构造包括制动杆、拉线、制动机构以及回位弹簧。通过这些组件的协同作用,手刹能有效地锁死传动轴,进而使驱动轮或后轮得以锁死,确保停车安全。其中,制动杆的设计巧妙,运用了杠杆原理,使驾驶员在拉到特定位置时,能够通过锁止牙实现车辆的稳固锁止。
传统的驻车制动器中,鼓式制动器较为普遍。这种鼓式驻车制动器通常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与鼓式行车制动器集成的驻车制动。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拉动拉线4,进而带动杠杆1和顶杆2,使刹车蹄3紧箍刹车鼓,从而达到锁止车辆的目的。
而另一种类型的驻车制动器则位于变速器的后方和传动轴的前方,这种设计被称为中央驻车制动器。尽管其制动原理与前述类型相似,但主要的区别在于其安装位置的不同。
现在,许多乘用车普遍采用四轮盘式制动器,其制动机构被巧妙地集成在了后轮的盘式制动器之中。
某些车辆的行车制动器与驻车制动器被设计为独立系统,配备了两套刹车卡钳,这两套卡钳共同作用于一个制动盘上,以实现各自独立的功能。
有些超级跑车的后制动盘上配备了两个卡钳,现在你应该明白其中的缘由了吧。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如何正确使用手刹。在执行驻车制动时,首先需要踩下行车制动踏板,然后向上完全拉出驻车制动杆。若要松开驻车制动,同样需要先踩下制动器踏板,接着将驻车制动杆向上略为提起,用拇指按下手柄端上的按钮,最后将驻车制动杆平稳地放低至最低位置。
优缺点
手刹系统配备了回位弹簧,其工作原理是:在拉起手刹时,弹簧被拉伸;当手刹松开,弹簧则恢复原状。然而,长期使用手刹会导致弹簧变形,同时,手刹拉线也会因频繁使用而变长。这是所有零部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效能降低现象。
尽管如此,传统手刹相较于其他驻车制动方式,其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廉,因此在汽车市场上仍占有一席之地。但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传统手刹有望被更加先进的技术所替代。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P挡的作用。在手动挡车型中,坡道驻车时,驾驶员会在停稳车辆并拉起手刹后,挂入一个低速挡来辅助驻车。而在自动挡车型中,P挡就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它使得车辆能够在坡道上稳稳停住。
为了实现自动挡车型在坡道上的稳定驻车,类似于手动车型通过挡位来限制车辆移动的方式,自动变速箱中特地设置了P挡。P挡的核心结构包括一个锁止齿轮和锁止机构(图示中的锁销、回位弹簧、下压装置、棘爪弹簧、工作销以及工作销预紧弹簧等)。当锁止机构与锁止齿轮结合时,它可以直接固定与车轮相连的变速箱输出轴,进而通过半轴锁止车轮,确保车辆在坡道上稳如泰山。
P挡的使用方法
对于自动挡车型,使用P挡进行驻车需要遵循一系列步骤:首先踩下行车制动踏板,确保车辆停下;接着挂入N挡,松开制动踏板;然后拉起手刹,熄火;最后再次踩下制动踏板,挂入P挡。这样的操作流程相对复杂,主要是因为自动挡变速箱的结构较为复杂。若在车辆未停稳的情况下挂入P挡,当车辆发生移动时,可能会导致P挡齿轮与锁止机构卡死,或者对变速箱造成刚性冲击。因此,务必在车辆完全停稳之后,再挂入P挡,这也是为何在拉起手刹之后才能进行此操作的缘由。
优缺点分析
P挡的驻车结构并不十分复杂,但正确操作却颇具挑战。在P挡使用过程中遭遇追尾事故,可能对变速箱造成毁灭性的刚性冲击。因此,行车时务必避免挂入P挡。
此外,P挡的使用与N挡轰油门相似,对车辆影响甚微。然而,在坡道上停车时不拉手刹直接挂入P挡,可能导致锁止机构与P挡齿轮卡死,严重时无法松开。此时,应轻轻挪动车辆以解锁。
电子手刹作为传统手刹的升级,通过电脑控制电机夹紧或松开手刹,以按钮替代传统手刹拉把,控制逻辑相对简单。然而,加上“电子”标签后,其功能似乎被夸大了。
工作原理及结构解析
电子手刹的常见类型包括拉索式和卡钳式。拉索式电子手刹在结构上与传统拉索式手刹颇为相似,同样采用制动蹄式设计,只不过将手动拉索替换为电动驱动。
由于拉索式电子手刹的改装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它在车型设计变更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另一方面,卡钳式电子手刹则通过集成在刹车壳体上的电机,驱动压紧刹车盘来实现制动功能,其工作原理与固定台灯所使用的夹子颇为相似。
整合卡钳式电子手刹需要专用的制动卡钳和驻车制动执行机构,因此其成本相对较高。然而,这种手刹方式摒弃了传统的钢索牵引,转而采用电线进行信号传递,这一改进不仅简化了车辆组装过程,还有利于手刹系统的进一步简化。
在坡道塞车时,每次起步都需要手动释放电子手刹,确实显得不够便捷。然而,电子手刹的设计理念却相当科学。它会在起步时,当车轮扭矩达到预设值时自动释放,从而简化了操作步骤。在行车过程中遭遇紧急情况时,只需按下电子手刹按钮,车辆便会启动刹车系统。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刹车并非传统的机械驻车手刹。以大众迈腾为例,当车速超过7km/h时,电子手刹会通过ESP控制单元以略小于全力刹车的力度对四个车轮进行液压制动;而车速低于7km/h时,则会直接采用驻车手刹进行制动。此外,只要刹车管线和电路保持完好,即使车辆意外熄火,电子手刹的功能仍然有效。
电子手刹的使用方法相当简便,只需通过一个按键即可轻松启动或关闭手刹功能。无论是车辆静止还是行驶过程中,电子手刹都能迅速响应。在行进中误按手刹时,由于油门仍保持工作状态,电子手刹会立即自动释放,确保驾驶安全。而在紧急情况下,只需按下电子手刹按钮,系统会迅速启动刹车功能,并可能提供额外的制动力以辅助驾驶者。此外,部分车型还配备了电子制动力分布和限速制停的先进功能,进一步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
优缺点
电子手刹的便利性和节省空间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对于那些热衷于通过拉手刹进行特技表演的车友们,电子手刹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其无法实现甩尾动作。此外,电子手刹的成本相对较高,且在车辆蓄电池失效时,其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小结:电子手刹的工作状态简洁,要么完全拉紧,要么完全松开,其刹车的力度并非线性变化。然而,传统的手刹仅能锁紧后轮,除了需要甩尾的特殊情况外,在日常行驶中很少需要拉手刹。在紧急情况下需要紧急制动时,电子手刹能根据车速智能选择适当的制动力,从而确保行驶的安全性,进一步增强了主动安全性能。
●自动驻车(AUTO HOLD)
自动驻车系统(AUTO HOLD)是一种先进的技术,能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实现自动制动。启用该系统后,驾驶者在车辆停稳时无需长时间刹车,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滑行风险。
工作原理
自动驻车功能与简单使用电子手刹有所不同。在等待红绿灯等短暂停车时,我们通常会使用手刹,但这个过程相对较慢,涉及多个步骤。而自动驻车系统则运用了不同的原理。
自动驻车系统通过电子手刹的扩展功能,实现对四轮刹车的控制。具体来说,该系统利用ESP部件进行操控。当车辆需要临时停驻,且不久后即将重新启动时,ESP会接管刹车工作。通过一系列传感器,电脑会测量车身水平度和车轮扭矩,从而判断车辆是否有溜动的趋势,并相应地施加刹车力度,使车辆保持静止。当临时停车超过一定时间后,刹车系统会切换为后轮机械驻车(即打开电子手刹),以替代之前的四轮液压制动。在车辆准备前行时,电子系统会检测刹车是否已解除。
- AUTO HOLD的启动条件是车门必须全部关闭且安全带已扣上。在等待红绿灯、堵车或上坡缓慢跟车时,启用AUTO HOLD可确保车辆不会后溜。
- 倒车时建议关闭AUTO HOLD,因为系统在狭窄空间内反复锁止与解锁可能会产生不安全感。不过,某些车型可能会在倒车时自动关闭此功能,具体需参考各自车型的说明书。
- 使用AUTO HOLD起步时,需轻柔踩踏油门,给予AUTO HOLD足够的解锁时间。
那么,AUTO HOLD自动驻车与坡道辅助有何区别呢?
自动驻车系统(AUTO HOLD)是电子手刹系统的扩展功能,而坡道辅助系统(如HAC、HHC等,不同厂商命名不同)则是基于ESP系统。AUTO HOLD在启动后,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坡路上,都会持续保持制动,直至传感器感知到油门踏板被踩下。相比之下,坡道辅助仅在检测到车辆处于坡道上时才会工作,且制动时间短暂(通常为2—3秒),之后会自动解除对车辆的制动,与油门踏板无直接关联。
综上所述,传统手刹虽然操作简单且成本低廉,但其刹车力道线性可控,适合喜欢汽车运动的人群。电子手刹则操作便捷,轻松省力,尤其适合女士使用。而AUTO HOLD功能则适合追求简化操作和便利性的“懒人”或业务繁忙人士,它能避免使用手刹或电子手刹的繁琐操作,同时减少“溜车”意外。但在自动挡车型中,为环保和减少传动系统磨损考虑,短时停车时适时挂入N档可能更为适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