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都放弃电动车了,就我们还在傻磕!
朋友饭桌上的一句吐槽,让我差点没拿稳筷子。这话听着特有道理,毕竟新闻里天天刷着,奔驰说未来要接着搞燃油车,福特亏得一塌糊涂,连砸了一百亿的苹果都挥手不玩了。
可你一出门,满大街跑的绿牌车又在狠狠抽你嘴巴。比亚迪光是2024年上半年就卖了两百多万辆。这感觉就像你在两个平行世界里反复横跳,到底是谁在忽悠谁?
很多人感觉国外不玩新能源了,其实是被一堆碎片新闻给带偏了。觉得国外不行了,根子多半在福特身上,这家伙2023年电动车业务亏了47亿美金,到了2024年还在亏,钱烧得心慌。大众那边也传出要投600亿搞内燃机。这消息单独拎出来,确实吓人。
可没人提的是,大众早就规划了1200亿砸在电动化上,是内燃机投资的两倍。奔驰也没闲着,几百亿欧元的投资目标从没变过。他们不是不干,只是发现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赚钱的油车业务才是老本,大众的燃油车去年利润超过200亿,奔驰的油车占比还在七成。企业终究不是慈善堂,得先活下去。
问题出在哪?首先是政策突然来了个急刹车。欧盟原来说2035年禁售油车,2025年5月话锋一转,推迟到了2040年,还给用合成燃料的油车留了个后门。保时捷立马跟进,砸了8亿欧搞这玩意儿。美国更直接,把7500美元的补贴给砍了,专供十几万美元以上的高端车,普通人毛都沾不上。
这就把车企逼到了墙角。另一边,基础设施也拖了后腿。欧洲充电桩缺口高达六成,高速上找个桩比见客户还难。电网也顶不住,想装个快充桩都得看缘分。固态电池喊了好几年,影子都没见着。反观咱们这,充电桩已经占了全球七成,高速服务区全覆盖,800V高压快充的车满地跑。这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咱们为啥这么头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我们算的不是眼前的小账,而是三本关乎未来的大账。
第一本是能源安全的账。我们七成的石油得从国外买,又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油价一哆嗦,所有人的成本都得跟着涨。主动权这东西,必须攥在自己手里。新能源车烧的是电,而我们的发电量占了全球三成,风电、水电这些年玩得风生水起。这等于把脖子从别人的刀下挪开了。
第二本是产业升级的账。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技术,我们被卡了几十年,只能跟在后面吃土。新能源不一样了,电池、电机、电控,我们有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全球动力电池前十的公司,我们占了六家,宁德时代的技术放眼全球都没几个对手。这是几代人没碰上的产业翻身仗,丢了就再没机会了。
还有一本是市场协同的账。中国老百姓的需求最实在:便宜、续航长、配置高。车企之间为了抢客户,已经卷到飞起,十万块就能买到400公里续航,二十万就给你配激光雷达。政策再给铺路,充电桩从城市铺到乡镇。车企敢砸钱,消费者敢买单,这就形成了一个谁也挡不住的滚雪球效应。
所以你看,现在根本不是谁放弃谁的问题,而是大家开始走不同的路了。欧盟琢磨合成燃料,是为了保住德国那几十万汽车工人的饭碗。日本死磕混动,是因为岛国电力资源紧张。我们闷头搞纯电,是因为手里的牌最好。
这场争论的本质,早就不是对与错,而是全球汽车产业话语权的重新洗牌。过去是别人定规则,我们跟着玩;现在我们自己走出了一条路,自然会有人跳出来指指点点。但2024年全球1700万辆的销量不会撒谎,宁波口岸越来越拥挤的出口货轮也不会撒谎。
国外抱紧油车,更像是一种战略缓冲。我们的坚持,则藏在每一辆安静驶过街头的绿牌车里,也藏在对未来的清醒盘算中。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他们这缓兵之计,还能用多久?
全部评论 (0)